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55/R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8242
* 投稿网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
级别:国家级     分类:医学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国内刊号:CN 11-9355/R
国际刊号:ISSN 2095-824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lcyiyaowenxian@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主      编:王镭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2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北京市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502
邮政编码:100054
范文-穴位按摩合心理干预治疗甲亢失眠症的临床观察-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穴位按摩合心理干预治疗甲亢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汪巧玉,林彩云,王列平
江西省婺源县中医院内二科,333200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甲亢患者减轻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甲亢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并给予镇静催眠药物治疗。结果:实施穴位按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前患者有明显的睡眠潜伏期长,夜间易醒,总睡眠时间减少,实施后患者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深沉,总睡眠时间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亢失眠患者实施穴位按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穴位按摩;心理干预;甲亢;失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指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本病起病大多较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因甲亢引起交感系统兴奋性增加导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睡眠时间减少。而睡眠是人体的基本需要,良好的睡眠质量是促进健康的必要条件[1],被认为具有恢复性的作用,若病人失眠不仅加重病情,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感染的可能,甚至使病死率升高。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对21例甲亢失眠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1月甲亢失眠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28.5岁。入组病例均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断标准[2],失眠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其它相关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非甲亢疾病引起的失眠。
2)、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头痛、手术、及外界环境干扰引起者。
3)、合并心血管、肝、肾、肺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护理要求无法实施,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3疗效评定标准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为临床全愈。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总时间较前增加3h以上为显效。睡眠潜伏期较前缩短,睡眠总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为有效。睡眠潜伏期较前缩短,无改善者,为无效。
1.4方法
对42例甲亢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遵医嘱给予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及β—阻滞剂心得安口服,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
1.4.1观察组  由推拿师对患者实施特效穴位按摩(见表1),按摩穴位及手足反射区,每个穴位及反射区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疗法、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系统式家庭疗法,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10天为1疗程。2个疗程总结疗效。
1.4.2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如安定片5mg每晚一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1.5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指标计算均值(x±s),各组均值的差异进行t检验。
2结果
实施穴位按摩结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前患者有明显的睡眠潜伏期长,夜间易醒,总睡眠时间减少,实施后患者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深沉,总睡眠时间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1  观察组选穴及按摩方法
穴位名称      位置              按摩方法及时间 功效
印堂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按摩3-5分钟      通窍明目,缓解疲劳
太阳       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 按摩3-5分       治疗头痛失眠
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失眠       足底足跟的中心处        拳头敲击100次   治疗失眠
涌泉       足底部,卷足时前部凹陷处  按摩3-5分钟     补肾催眠
三阴交 内踝以上三寸 按摩3-5分钟    协调睥肾气机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            按摩3-5分钟     安定心神, 治失眠
足部甲状腺  双足底第一跖骨上1/2
的跖骨头处1~2跖骨间   按摩3-5分钟     治疗甲亢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1 11 6 3 1 95.2
对照组 21 6 4 5 6 71.4
注:p<0.05
3讨论
失眠是指长时间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睡眠的一种状况,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4]。而甲亢患者常因失眠困扰,影响疾病康复,使生活质量下降。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可造成药物依赖,个性改变,情绪不稳等,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采用穴位按摩、综合性心理干预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为心、脾、肾三脏虚损引起,处方旨在养心安神,本方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机,安定心神;三阴交调理脾肾气机[5];涌泉补肾安眠;太阳穴治头痛失眠,促进血液循环;印堂通窍明目,缓解疲劳;足部甲状腺治疗甲亢。穴位按摩是一种较好的物理治疗方法,不存在副作用,依从性好,患者易接受。至于其作用机理,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连续的局部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则有抑制作用[6],有利于睡意的产生和睡眠质量的改善。
   在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耐心向患者介绍有关甲亢失眠的医学常识,有助于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消除对失眠的过分关心、恐惧和药物依赖心理,有利于帮助患者矫正过去的不良睡眠习惯,减少干扰因素,增加睡眠深度,提高睡眠质量,对稳定病情和巩固疗效非常重要[8];培养良好的睡眠情绪,尽量在睡前从事一些轻松的事情,如看一些休闲书刊,听听优美柔和的音乐,让身体自然体会到睡觉的感受,从而轻松入睡;放松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指导患者逐步掌握全身放松的方法,学会进行全身肌肉放松及深呼吸放松,体验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感觉,转移注意力,指导患者每天练习2~3次,形成一种习惯,以达到身体放松状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松弛[8],减轻身心紊乱症状,降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唤醒水平,缩短入睡时间;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身心放松;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以支持和疏泄疗法为主帮助病人了解疾病,消除疑虑;有研究发现[9]加强病人的心理干预,可提高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系统式家庭治疗有助于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失眠症患者的康复。总之,在甲亢失眠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通过对入选的42例甲亢失眠患者在入院时失眠状况评估,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对患者的失眠状况再次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显示,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穴位按摩结合综合性心理干预2个疗程后,观察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总时间皆有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潜伏期由入院时65.9分钟缩短到9.46分钟,睡眠总时间由入院时182.5分钟,提高到390.60分钟。对失眠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改善睡眠有显著效果,而且做法简便易行,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辉.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 2007,(5):64-66.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5:1146-1148.
3.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18-119
4.吕敏清,李翠琼.慢性心衰患者失眠的护理干预[J]实用心脑血管杂志,2011,19(11):154-155.
5.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27.
6.高霞,柏玉萍,王丽娟,等.足底按摩对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疗效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3同19(4):50.
7.李丽华.心理与精神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5
8.周晓荣,刘美丽,高春燕等.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南,2003,18(5):399.
9.唐秋美,王玉荣,张丽等.失眠症心理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63.
作者简介:
汪巧玉,女,1976.10.28,江西婺源,大学本科,主管护师,内科护士长,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