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博览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059/G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4198
* 投稿网站
中国民族博览
《 中国民族博览 》
级别:国家级     分类:文艺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国内刊号:CN 11-3059/G0
国际刊号:ISSN 1007-419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zgmzbl@tougao.cc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主      编:王林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5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北京市西城区茶马街6号院4楼1-1104
邮政编码:100000
范文-边境义务教育学校的新作为:学生民族认同整合之着力点-中国民族博览

 边境义务教育学校的新作为:学生民族认同整合之着力点

[]侯汝艳,王昭,欧招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678400
摘要:边境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且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长期并存。边境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于内,应从校园氛围的创设、多元课程的设计、教师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追求 “求同存异的文化观”;于外,应加强教育的跨国交流,体现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宽容、理解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民族认同的整合。
关键词:边境义务教育学校;民族认同;整合对策
继费孝通先生提出“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之后,有学者依据此理论,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滕星教授认为在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中,“多元”与“整合”教育相辅相成“,多元”围绕“整合”实施“,整合”结合“多元”发展。[1]这一理论承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认为各种文化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空间,都应受到尊重,各个文化族群不应彼此隔离与否定,应该彼此欣赏和理解对方,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民族教育各级学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内修——学校建立求同存异的文化观
边境义务教育学校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实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其身份的多重性,承认其民族的双重认同,并进行“求同存异文化观”的教育。学校中校园氛围的创设、多元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师能力的发展都应尊重和体现这一现实特点,反映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宽容、理解的价值观。
(一) 和谐校园氛围——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包括了校园语言、宣传(如板报与走廊文化)、学风、班风等,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以潜移默化的独特教育方式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同化人格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具有的潜隐性、弥散性等特点,是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边境地区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对学生形成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异的观念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语言来说,由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校园环境相对开放,学生之间交流的语言也比较多样,主要是民族语、方言、普通话。在这样的校园里,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不管使用何种语言交流,都应当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语言。
(二)多元校本课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载体
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就是多元文化整合课程。多元文化课程问题是边境地区学校教育内部问题的一个重点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设置专门的多元文化课程,更强调的是将多元——整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种类型课程及活动中。当中,校本课程,作为课改重要组成部,与国家课程不同,指的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领导、教师做主力、课程专家做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2]在边境地区,多民族杂居,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融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促进学生民族认同的发展。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国家课程内容考虑较多的是主流文化和国家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把重点放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上, 找到实施校本课程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结合点,找到民族课程与文化需要的切入点。边境民族杂居,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内容的选取不用局限于现有课程,可以从各民族的文化精选取一些能代表本民族的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
2.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边境地区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当体现求同存异的文化观和多元文化教育观,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倡导民族文化教育的多样并存,提倡尊重文化差异性。除了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和常规的活动课之外,校本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实施方式。在开展校本性的综合实践时,教师可以拟定一些民族文化主题,可以是对某一边境地区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初步研究,也可以是民族文化之间的某些共同点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与,自己组织研究小组,确定成员,以问题为中心制定研究计划,并实施计划。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从单一学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把握研究进程,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展示,评价,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联系、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族认同感。
(三)   边境教师——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自觉实施者
教师的专业水平、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传统的课程中教师的责任是执行课程计划,只需要把课上好,只要抓好教学质量就行了,所以,课程意识比较淡薄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中,教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文化的传递者、反思者和创造者,能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积极学习的心态及对人类文化的敏感性。此外,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认同理念和自觉的文化言行,尊重学生群体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各民族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唤起当代学生初步的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了解、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注意了解、尊重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 减少偏见和歧视,形成平等、宽容、接纳的多元共存的文化态度和民族认同。
二、  外扩——坚持教育跨国交流与合作
边境教育部门应提高对国门学校乃至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民族认同及边境稳定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边境教育交流的重视,鼓励和支持鼓励沿边义务教育学校与邻国之间增强教育对话意识,继续开展学术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外派教师到邻国支教、交流,也可以请邻国教师来中国参加培训,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改变边界两边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时断时续的现状,形成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的合作机制。然而,在教育合作中,要注意遵从自愿原则,发挥交流的优势,尽量减少可能的文化冲突,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在教育交流中,学校或教师主体应明确国家认同,但也不必因此产生隔阂,影响交流,应在尊重和理解彼此国家归属的差异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二是在教师培训中,不应将强势文化强加给对方,应更多注重学术与专业技术技能的交流学习,也可以利用交流主体双方地域上的相近和民族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共同挖掘、开发地域性教育资源,传承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学校教育在边境社会中起着根本性作用。教育本身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如果我们能在教育交流中发现产生和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加深了解文化差异的原因,加强两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沟通与理解、就能减少文化间摩擦,从自身及其对方的文化中汲取和平的营养,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80-581.
[2]黄移龄.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J].广西河池学院教学与管理,2007(03):58. 
[3]瞿明安.现代民族学第一册(下卷)[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401-402.
[4]马超.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的定位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0(0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