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08/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1611
* 投稿网站
艺海
《 艺海 》
级别:省级     分类:艺术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国内刊号:CN 43-1208/J
国际刊号:ISSN 1673-1611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yihai5@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艺海
主      编:王林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湖南长沙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长沙市明星里2号
邮政编码:410005
范文-在祭祀性舞蹈创作中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思考-艺海

 在祭祀性舞蹈创作中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思考

朱天宇   韦娜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22 
摘要:在任何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都是有机统一不可分离的,并且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去寻找到一个最贴切、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核心价值。通过舞蹈艺术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或者是历史人物进行作品创作中,都能找到相对完整的人物原型和人物背景,在对作品创作和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舞蹈创作   艺术创作   内容与形式
相对宗教神话人物的塑造而言,少了很多参照条件的对比,这给作品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则很容易导致作品的“形”、“魂”不一。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则会使得整个作品太过空洞,缺少与观众观赏体验的互动。
对于现代人而言,一提到关于宗教神话人物时,多数会引人联想到“高、大、尚”,毕竟这更符合大众对于这类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美。如果舞蹈编导在没有更深入的进行人物了解和艺术构思,则很容易把作品过于夸大、重视形式上的表现,却忽略了作品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归根结底还是作品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如果只注重形式表现的作品,可能在舞蹈画面上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惊艳和享受,但并没有真正走进观众内心。而一个内容饱满或富有新意的作品,哪怕只是淳朴简单的表现手法,都能与观众产生情绪上、精神上的共鸣。因此在对宗教神话人物的塑造时,更应该先确立好作品本身要有怎样中心思想,在针对立定好的思想内容进行艺术构思,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
广西各地有各种神话人物崇拜和宗教祭祀活动,多图腾多崇拜成为了广西壮族傩文化的一大特点。但是所有不同祭祀的活动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点,那就是把仪式作为一种祈求平安、驱鬼逐疫为诉求,通过多方面手段营造神秘氛围实现人与神的交流。本文以广西壮族傩文化为背景,对象州县傩仪活动“游神”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构思方面的讨论。
在象州县内,各村镇都设有各类神明的庙宇,其中包括“甘王”、“雷王”、“社王”等各类神明的庙宇。在秋收过后是各村镇的师公队进行傩仪活动高峰时期,村民们把这种傩仪活动称之为“游神”。以“甘王”的游神为例,整个活动为期三天两夜。游神的重要活动在第二天进行,先是抬出神像在需要护佑的地区进行游行,游行中也伴随鞭炮、师公唱词与一些简单的舞蹈。游行结束后在“甘王”的庙宇里会举行祭祀仪式。其中仪式舞蹈步伐主要有前点步、后点步、点跳步、观音步、八字蹲跳步等等,出现最多的是四平八稳步。手部动作则有推手、绕手、拍手、打手等。这些自然古朴的肢体动作为舞蹈作品的创作提供大量的动作素材。编导需要将原始的祭祀动作进行修改或者保留都必须根据作品的内容而定。所以需要创作者分析的不仅仅只是祭祀过程中的舞蹈动作,还需要深入思考这场祭祀活动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认为,仪式就是一场“文化表演”。仪式能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某个地区族群的精神文化面貌和价值取向,它是通过多种符号和途径进行交流的活动。所以在这类宗教祭祀活动中,除了封建迷信色彩的这一面之外,其背后还包含着更有价值的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入手找到创作作品的核心内容,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宗教祭祀类舞蹈编创中的价值走向。
广西壮族历代以水稻种植业繁衍生息,在大自然的变化中不断努力,希望上天能给予族群安稳的天象造物。通过象州县傩仪活动——
“游神”的了解分析,这类祭祀活动是以人类实际欲求为目的,通过仪式上人与神的交流达到保佑族群生活生产上的安康。对特定的神明的崇拜,促使族群里的人们形成了统一的精神信仰并听从神明的指引,这种对神明的信仰慢慢的形成了这个族群的凝聚力。也就是说象州县的壮族人民对于“甘王”的崇拜和信仰中,某种程度上“甘王”也代表了这个族群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的象征。并且人们相信神明能看到体会到民间的疾苦,通过神力改变大自然,帮助他们获得生产劳作的条件。在他们眼里“甘王”是一个能体会到人间疾苦,懂得爱与怜悯的神明,并带领着整个族群不断的向前发展壮大。所以在作品创作上来看,作品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歌颂神明的伟大与高尚,而是可以从一个带领壮族团结前进、具有怜爱并被赋予人性的神明形象出发,找到更打动观众的作品内容。
一旦抓住了神明拥有了人类情感的关键点,在对舞蹈创作构思的时候就可以更准确的找到动作素材,而对作品表现手法上也在不拘泥于只设法去表现庄严高高在上。这时候对于动作语汇的设计、作品结构及表现手法上,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祭祀中多次出现的四平八稳步,即双手平肩上举,双腿大步站及双膝曲蹲状,与青蛙的造型十分相像。这一动作体态可以表现出神明的庄严,作为核心动作造型可以成立。但是根据作品内容来看,还需要更多贴切人们生活劳作的肢体动作来诠释神明的人性化。游神祭祀中,出现多段敲击配乐与司者的唱词,其中大部分以欢快的节奏配以诙谐的歌词,这也是能提取出来用在作品创作中的关键点。舞蹈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也可以借鉴仪式中抬神像游神方式,如何在舞蹈台上进行调度,从而表现出神明走进人们生活感受人间疾苦等等。仪式本身就具有浓烈的隐喻思维,通过各方面的道具符号来表达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舞蹈是最合适把这一切集成在一起的一门艺术。舞蹈编创者同样可以借鉴仪式中的隐喻思维放到宗教祭祀性舞蹈的创作实践中。
所以在对于宗教祭祀性舞蹈的创作中,编创这不应该受典型形象和固有的审美取向去塑造作品人物形象,忽略作品内容只通过形式美感和夸张的手法去表现神明人物的存在感,而是先找到作品内容并提取内容中的核心因素进行艺术构思。作品内容决定着作品形式的产生,根据作品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才是创作出“形”、“魂”统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