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143/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312
* 投稿网站
文艺生活
《 文艺生活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
国内刊号:CN 43-1143/I
国际刊号:ISSN 1005-531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wysh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文艺生活
主      编:曹隽平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湖南省长沙市
定      价:16.00元
收      录: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西路69号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内
邮政编码:410004
范文-试述中国古代原始音乐的形式—乐舞-文艺生活

 试述中国古代原始音乐的形式—乐舞

                             贾岚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50000  
摘 要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载,他们大多是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不仅文字记录简略,而且还都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原始音乐是以“乐”这一概念表示的。它与原始乐舞密不可分,是一种歌、舞、乐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本文从原始乐舞的起源、“三代乐舞”、“六代乐舞”、古代宫廷乐舞的发展几方面叙述了原始的乐舞都与先民们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原始音乐; 乐舞; 乐舞的起源;“三代乐舞”;“六代乐舞”
 
      
     原始社会的音乐是与文学、舞蹈以及原始宗教交织在一起的。大概到了和平安定的“神农氏”时代,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音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舞蹈更多是为了加强和扩张部族的团结或者有助于性的选择。从已有的记载看,音乐最初是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的,甚至是三者不可或缺地、自然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先秦典籍也大量记载了原始宗教乐舞,如《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从史前岩画、文物和先秦典籍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的宗教乐舞有如下几个特征:1.其表演形式具有模拟性;2.其表演内容具有强烈的娱神功利性;3.表演形式的集体性、参与性和非表演性。
9.jpg
原始乐舞的起源
    乐舞如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劳动,即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和动物界作斗争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这明显地表现在原始乐舞的内容和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劳动相关。
   在原始社会,各类艺术还没有独立,那时的“乐”是歌唱、舞蹈、诗歌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我们的祖先用这种综合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在生产劳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先民在咏歌或舞蹈过程中,歌与舞是合为一体的。最初的音乐有对自然的、动物的声音的模仿;舞蹈,也有对动物的动作以及生产劳动和战斗行为的模仿;诗歌,则是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以斗争经验得记录。不论歌唱、舞蹈或诗歌,都含有传递情感和经验信息的意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原始艺术活动中,人们所表达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动作,都与劳动生活中情感的表达有关。据说,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尧的乐舞叫《咸池》,舜的乐舞叫《大濩》(即《韶》),禹的乐舞叫《大夏》,商汤的乐舞叫《大濩》,周武王的乐舞叫《大武》。
“三代乐舞”
     从我国许多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随着氏族部落之间战争的爆发和原始宗教的产生,出现了为各代所制或歌颂自己氏族部落首领、图腾的乐舞。据记载,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唐尧的乐舞叫《咸池》,歌颂舜的乐舞叫做《箫韶》。这就是后世文献中所称的“三代乐舞”。
《云门》也叫《云门大卷》,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自己的“图腾”——“云彩”的音乐舞蹈演出;《咸池》也叫《大咸》,是唐尧氏族部落的乐舞。到了舜的时代,原始神话被不断地人间化和理性化,其部落的乐舞叫做《韶》。
“六代乐舞”
     当中国由原始社会跨入奴隶社会的时候,音乐也由原来那种混浊状态中分离出来。虽然乐舞的表现形式依然存在,但新的生产关系却为它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内容,特别是周代的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为“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据传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史诗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纣战争活动全过程的《大武》。
 它们在周代被用于宫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礼活动。其中特别是《大武》和被认为歌颂文德为主题的《大韵》,更被经常演出于天子大祭、礼学、养老等奠仪中。像“羽舞”“皇舞”“旌舞”等,是宫廷中的娱乐性小舞。周代宫廷除乐舞之外,还有大典乐歌,如颂雅等,都体现了音乐已从原始乐舞中分化了出来。周代宫廷中还有秦、楚、吴、越等地的四夷之乐的表演,说明了当时各民族风俗性的歌舞已有一定的交流。因此,“六代乐舞”成为中国古代雅乐的一种典范,为巩固统治者的宗法社会和进行统治服务。
古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据《史记•殷本纪》载:“(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周代制礼作乐,制定的大舞、小舞均属宫廷舞蹈。这时的乐舞机构大司乐已拥有1500多乐舞伎人。汉代设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乐舞供宫廷享用。隋唐是中国宫廷舞蹈发展鼎盛时期,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民族和西域传来的乐舞,不断创造出许多色彩绚丽的新作品,如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等,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燕乐》的传统,在艺术上也达到可观的水平。至明、清,宫廷宴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