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143/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312
* 投稿网站
文艺生活
《 文艺生活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
国内刊号:CN 43-1143/I
国际刊号:ISSN 1005-531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wysh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文艺生活
主      编:曹隽平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湖南省长沙市
定      价:16.00元
收      录: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西路69号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内
邮政编码:410004
范文- 浅谈建立在传统语境下的现代设计生活美学-文艺生活

 浅谈建立在传统语境下的现代设计生活美学

张瑾婷
江南大学 214000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中出发,探寻设计美学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为中国本土化设计与文脉主义的传承找寻新的方向与入口。
关键词:传统风格 中国美学 设计美学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本土设计
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市场、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具体操作中又会受到地域文化,生活习惯,材料运用与人机关系等问题的影响。设计的一段并联着技术,另一端连接着艺术。所以设计是复杂的,其复杂性体现在设计批评的普化性—我们无法以一个绝对标准定义设计的优劣,每个人都会从自身需求出发定义设计的成败与否。另外复杂性还体现在设计的审美标准上。这牵扯到美学范畴,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美的哲学与科学。
“而设计美学,就是把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探索设计的审美规律和没学问题,它是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技与艺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的一门学科。” 设计美学围绕设计物的美学性质为研究核心,探寻设计在观念形成,过程制造,生产销售,使用体验等一系列过程中的美学问题与审美表现。
 
一、中西方关于美学讨论的差异性探究
在西方哲学看来,美学是哲学的分支,是研究人的感性经验的学科。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写道“它(西方美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人欣赏自然、人生或艺术,产生某种情感变化,引起的快感的经验,这是美学研究中心。西方的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情感等。”也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与此前文化完全断裂,形成了适应现代发展的理性精神” 所以西方的美学研究是建立在理性思维下的哲学体系上的社会科学科学的研究。而中国自进入文明开化的阶段后,其文化的发展就从未间断。所以相对于西方重理性思维的美学观念,中国的美学更是对生命的的歌颂,对自然的崇敬与回归。“中国的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不是所谓的‘感性’,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美学的中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 传统的美学研究,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文学艺术为主,认为美是纯粹的感官精神体验与功能和效用无关。而设计美学有别于一般美学范式,设计学的加入使设计美学跳脱出传统美学的研究方式,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工业革命后的设计物上。由此设计美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以设计物、设计现象与设计活动研究为核心。“设计美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它把美学原理广泛的应用与设计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中,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 
关于设计美学的研究,西方已颇具成果,但因学科特点,与确立时间较短的关系,结论皆难成一家之言。但不可置否的是,设计美学的研究是工业时代背景下对现当代审美于工业技术的结合问题,提出艺术化的解决方式。美学的对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绘画,雕塑等陈列在博物馆或拍卖行的纯艺术品,而是融入我们生活中,经过设计改造的实用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审美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以逐渐式微,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中对应的精神与情感的需求也日益凸显,这一切源于受众需求的多层次性与欲望的无穷尽性,所以设计美学的研究变得紧迫而有意义起来。
   理解设计之美从何而来是研究设计美学的前提与必经之路。
 
二、功能与形式的适用美学
传统意义上的的美学是与所谓“功利”分开的美感体验,但设计本质上就是人类需求的满足,所以功能性是设计物的本质属性,跳脱出这一属性设计物就不再是设计物而是纯粹的艺术品。设计物的美主要就是“存在于对象预期目的和本性的切合之中”的功能美学。
“流传得更加广远的是居中的见解,为美有两类:比例之美和适合之美。苏格拉底定下了这种区分,有些比例,美在其本身之内,而此外的比例则为了某种其他的事物而显得美。” 功能美学是在实用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适用美学,即设计品的“适合之美”,这也是设计物从实用向适用的有机转变。实用物的外观即形式是功能的外显,形式应具有一种信息传导性,向用户传导出产品的功能,材质甚至是操作方法。形式就如同一个人的相貌,相由心生,只有由功能出发向形式发散的设计即由内而外的设计,才能让形式被赋予本质的意义,而不是生搬硬凑的功能附属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形式也具有功能性。我们用目光扫视世界,提取讯息,而设计物的形式落在我们视网膜的瞬间,就是我们提取有关讯息的开始,优质的设计物不会放过任何机会表现它的完美与感染力。在使用之前,设计物首先得经过视觉审视这一关,所以如何将产品本身的个性与生命力用形式手法诉说,用视觉语言表达,就成了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相同功能的产品从外表到价格都有可能差之千里,而在同等功能之下,造型丑陋而质量低劣的产品肯定会最先被市场淘汰。因为,现阶段的设计物,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与其说是为设计增加价值,还不如说是对消费者品味与需求的尊重。
现今对于形式美感的追求已脱离“装饰即罪恶”,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新命题,与设计的新方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学术界对大众审美经验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主要是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对自己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化又可分为‘表层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前者是对现实的审美装饰,是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以及将审美化作为一种经济策略。后者是产生过程的变化和通过传媒来构建现实。” 如何将形式与功能的融合而达到适用之美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每当我们看到新物品时,眼睛首先会将所见之物进行自动化的视觉简化至几何形体,然后目光才会聚焦在细节处。如果物品的局部导致整体无法被简化,那就代表在造型与装饰有生搬硬凑的嫌疑,这会导致视觉的不适,影响设计物整体的美感。所以说装饰是否多余与累赘是根据其存在有无影响功能表现与整体形态而定的,形态可以表现美感同时诉说功能。简约设计的成果与风行是尤其本质原因的,一个设计物的造型由其本质意义出发,一件产品的装饰由其整体需要而来。轮廓是形态的外壳,每一个产品上的线条都应从整体的轮廓衍生而来,好似从设计物的本核中生长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视线上形成延续,让用户拥有舒适的视觉享受。此外材料运用、环境影响、生产消费与反馈改进也是需要我们予以讨论与关注的。
 
三、在中国传统美学语境下的生活美学探讨
谈到日本设计,我们想到那是东方设计的典范,简约而富有禅意,带着一种焦虑式的精致与巧妙;谈到法国设计,我们首先联想到巴黎的奢侈品,现今依然闪耀着装饰艺术时代的金属光芒;谈到德国设计,我们马上想到包豪斯那段让所有设计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光,这个国家重质量的理性主义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现今,让人不不由的肃然起敬。还有意大利的艺术与激情,北欧的自然与清新......然而谈到中国,我们印象中的词汇有哪些?不论是“中国制造”还是“山寨”都是带有嘲讽字眼的词汇,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探讨中国文脉下的本土设计风格。这股浪潮愈演愈烈,从未式微,成果虽有,但依然不容乐观。肤浅化与表面化的设计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将现代产品贴上一片传统图案的贴纸就成了所谓的中国风格。无怪乎大众对样产品的趋之若鹜,对中国产品弃之如履,我们需要在源头解决问题,产生出优良的设计,给予大众以中国设计的信心。
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语境下的生活美学探讨,是建立中国风格的一个出发点,中国风格需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理论基础作为基石,这是目前很多设计师欠缺的,导致了中国风设计的形式主义化。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诗意、灵性与禅宗。“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纯在的对象,不是所谓的感性,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在中国美学中,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他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同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宜。” 这与设计美学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对精神需求满足的方向相一致。本土的设计应当从本土文脉当中生长出来,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这才是真正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与审美需求的本土设计,而传统美学与现今设计美学的融合,也将为中国风格的定位找到一条新的研究方向。
 
四、小结
在现今设计活动中,设计产品的研发过程越来越依赖跨学科的专家组合作模式,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是研究用户心理与行为的市场营销专家,注重产品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工程专家,和以造型设计为基础的设计师通力合作的结果。设计师的职责被放置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科构建中,我们一再强调涉及学科的跨专业性,交叉性。在无形中忽略了本学科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师被肤浅的理解为产品的外观设计者,而最终的造型需要经由技术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专家来确定,设计师的独立性被大大削弱了,很多情况产品的外观在最后生产之前,已被修改的面目全非,这样的设计师是独立的创造者还是被动的制图员?设计师的职责与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被实现?
我认为设计师定义自己在产品研发与生产阶段的身份中,美学的研究与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发力点,设计从艺术实践中抽根发芽,在技术发展中成长壮大,对于设计师我们无法在用户评估领域超越心理学家,无法在市场调研中超越经济学家,无法在结构技术领域超越工程学家,那么植根于艺术领域的设计所拥有的美学素养,与美感体验则是设计师无法被其他学科的专家超越的专业素养所在。在此,“美学的原本定义需要被重新解读,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美学并非是简单的视觉诉求,而是在技术与社会的框架限制下,对使用者提出所有需求,进行恰当的、合理的协调与平衡。” 生活美学的提出,不是狭义的产品造型的美化,而是运用设计的力量创造美好生活理念与方法。“美学与一切物体都有关联,它并不是鼓励的、分离的价值观念。确切的说,它与我们在产品中发现和谐的能力密切相关,这种和谐关系是存在与我们对产品功能的理性预期;我们感知到的伦理与社会价值的情感诉求;以及我们对感性刺激的生理需求三者之间的。” 是宏观意义上和谐之美的营造,是平衡之境的探寻。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设计美学与设计之美》,美术观察1998年版
2.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子川,《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7.布坎南,马洛林:《发现设计:设计研究研讨》,周丹丹,刘存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