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313/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286
* 投稿网站
美术教育研究
《 美术教育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
国内刊号:CN 34-1313/J
国际刊号:ISSN 1674-9286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msjyyj@qq.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主      编:许文彩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安徽省合肥市
定      价:3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好科技大厦5楼E座
邮政编码:230001
范文-论宗炳《画山水序》产生的思想渊源-美术教育研究

 论宗炳《画山水序》产生的思想渊源

王晓凤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摘要:《画山水序》是南朝刘宋美术理论家宗炳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流传至今所知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最早收录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文不过千,但是却提出、“澄怀味象”、“以形媚道”、“畅神”等著名论点。《画山水序》汲取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绘画领域,促使了中国山水画从思想上倾向于老庄哲学,追求自然和心灵的完全统一。《画山水序》不仅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审美思想史上也不可或缺。《画山水序》的出现是和魏晋时期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玄学清谈的流行、审美发展的必然和宗炳极高的个人修养是《画山水序》产生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更好地研究《画山水序》。
关键词:魏晋玄学  审美自觉  隐士人生
一、魏晋六朝玄学与清谈的影响
《画山水序》产生于南朝,刚刚经历的魏晋是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著作《美学散步》里对魏晋时期的描绘尤为精辟。“汉末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8页]魏晋时代是一个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魏晋六朝人所追求向往的美倾向于简约玄淡、超然绝俗,这主要是由于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而老子庄子的影响尤为明显。老庄思想所追求的自然之道把人们的视野引向大自然,大自然成了一个独立的审美存在。思想家们在观察体会自然地时候往往倾向于突破有限的物象,追求一种玄妙的境界,为的是感受和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本体和生命。
魏晋时期的政治混乱,思想家明哲保身,闭口不谈政治,避免触动上层官僚,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于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清谈。清谈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是舍弃现实内容的抽象的探讨哲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同时,人物评藻之风大盛,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时的人物评藻不再像东汉那样着重人物的道德品质,而是着重人物的风采。这种风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文艺领域,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人们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而不是道德功能。借用人物品评之语品诗在当时成了一种潮流,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人物品藻的总结,像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于这个时代。
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的盛行直接促进了单独品画著作的出现,像画家顾恺之的《论画》和《画云台山记》、谢赫的《古画品录》等。品画的语录在春秋时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画论与春秋时期的画论最明显的区别是评论者的变化。春秋至汉代是诸子论画阶段,例如《韩非子》云:“狗马最难,鬼魅最易”。庄子的“解衣盘礴” 论,孔子的“绘事后素”论等。到了魏晋南北朝画家也参与论画,对于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画论更加理论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画山水序》即应运而生。
二、南朝时期审美的自觉
山水画理论始于宗炳,可以推断早在南朝时期就已经有艺术家描绘山水画,但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流传至今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描绘山川景物,早在西周就出现了,考古发掘的玉器及青铜器上有很多描绘山川云气的纹路。从屈原的《天问》篇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代,山川绘画用来装饰庙宇祠堂,但这些不能称之为山水画,因为山川形象,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晋顾恺之之前。根据顾恺之的画可以推断,真正独立的山水画产生于东晋到南朝之间,那个时期的山水画很是稚拙。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提到“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若伸臂布指”。根据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判断,这种说法是属实的,《洛神赋图卷》虽不是山水画,但是里面的山水画内容和张彦远记载的情况大致相同,山水树石技法还很稚拙。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并没有与之描述相符的作品传世。有人把《画云台山记》看成一篇山水画构思,但就其内容来看,这幅《画云台山》的重点仍在于人物,是一篇以人物为主的宗教故事画,其山水布局设计是为营造与人物精神境界相偕的氛围。但是那时所画的山水占整个画幅的面积已经很大了,已经向独立的山水画进了一步。到了南北朝时期,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理论的出现,可以推断独立的山水画作已经产生。  
由此可见,山水诗和山水画都产生于魏晋时期。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和其后的谢朓,是公认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区别于晋以前的写意而精工于摹写,用自己的语言来客观表现视觉中的一切,像“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等。这些诗句既表现了自然美,也寄寓了作者的情。
山水画前面已讲,并没有作品流传至今。山水诗与山水画虽属两个艺术领域,两种艺术形式,但都是以反映自然美为对象的艺术。山水诗和山水画同时产生于东晋至南朝,加之根据当时的文论判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美、重视自然美和表现自然美的思想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产生了审美的自觉。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对自然山川的美产生了表现的渴望,而不管是诗歌还是绘画,表现技法都已开始成熟。
三、艺术家的才情
从记载看,东晋的戴逵就画过山水画,但是有理论、有确切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的代表人物是宗炳,其画论代表作是《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产生于南朝刘宋年代,作者为美术理论家兼画家宗炳。宗炳,字少文,河南涅阳人,家居江陵。生活在东晋末至宋元嘉中,为士族。宋初统治者打压士族,从有关文献上看这种政策对宗炳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宗炳无意仕途,一生好游,寄情于山水,不论远近,他都要前往登临。晚年因病居于江陵,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叹不已。然而他将平生所游之地用他的画笔绘于室内的墙上,虽然足不出户,却也似置身于山水之间。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不减当年。当局屡次征他作官,俱不就。正是由于宗炳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山水才使得他的山水绘画理论更多地针对山水审美本身,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时代。
宗炳不仅是绘画理论家,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对老庄之道也有很深的领悟。徐复观说:“庄子的道,从抽象去把握时,是哲学的、思辨的。从具象去把握时,是艺术的、生活的。”[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 206页]只有将老庄之道落实于生活之中,追求自然豁达的人生,才会创造出更加纯粹的大自然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竹林七贤之中,并没有出现山水诗人或画家。这是因为竹林七贤寄情老庄,追求超脱世事、任性率真的豁达人生,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山水自然当成一种人生态度,仅仅是寄情而已。像嵇康用“自然”抗衡司马氏的“名教”,把“自然”当成一种工具。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好酒,也曾当过阮步兵。他有济世之志,只是因为避祸才纵酒,抒发自己的愤懑,寄情老庄。竹林七贤里的其他人也大都如此,他们内心并没有真正实践老庄的人生,只是寄情而已,情是最重要的。他们的恣纵实在是一种避世的方式,而远非真正实践老庄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他们之中并没有产生山水诗人或画家,然而宗炳却是真正实践老庄之道的艺术家。宗炳一生的追求是栖丘饮谷,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而非竹林七贤那样消极避世,从这一点也可以折射出朝代更迭对艺术家的影响是很不同的。他对山水完全采取一种欣赏品味的人生态度。《画山水序》是宗柄追求“道”的思想的升华,因此理解宗炳离不开对他的隐士人生的目的的把握。
四、小结
《画山水序》最早收录在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第六卷中,第六卷主要是记叙了宋的28位画家,在书中,张彦远把宗炳排在画家的“中品中”之列,但这并不能隐藏《画山水序》的光辉。宗炳是一位隐士,而不只是画家。宗炳是晋末宋初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集隐士与佛教信徒于一身的人物,他的人生中,音乐、绘画、佛教修养、道家修养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晋末宋初,山水画刚刚诞生,绘画技法还很不娴熟,《画山水序》是在充分汲取了时代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开创了山水画论的先河,更是对中国山水画精神做出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