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48/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7416
* 投稿网站
美术界
《 美术界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
国内刊号:CN 45-1048/J
国际刊号:ISSN 1002-7416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请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美术界
主      编:蒋晓东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定      价:2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南宁市建政路28号
邮政编码:530023
范文-宋代陶瓷香薰炉的形制之美-美术界

 宋代陶瓷香薰炉的形制之美

刘筠璨 魏洁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摘要:本文以宋代典型薰炉——陶瓷香薰炉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和实物图像互为印证的方法,从分类,造型,意蕴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力求从中进一步了解宋代的香文化以及宋人用香的精神层面追求。
关键词:宋 香熏炉 造型
【研究意义】可以使国人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民族的历史和创造力,在当代和未来社会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传承,创新与发展,因此对其研究富有启示意义。
    中国的香文化,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可谓举世瞩目,从中体现出造物造型造美的艺术,是人们精神层面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隋唐时期,我国的国内外贸易相当繁胜,尤其是香料贸易,表现在社会的富庶以及香料总量的大幅度增加,这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了宋朝,香文化已不再是皇宫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专属,其受众已经扩展到了普通百姓,普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宋代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香文化体系。
一. 宋代陶瓷香薰炉的分类
    宋代的香器可以分为俩类,一类有盖,封闭式,今一般称其为熏炉,另一类为敞开式,无盖,今称其为香炉。
 1.1宋代陶瓷熏炉
    宋代的陶瓷熏炉大致分为五类:博山式熏炉,狻猊熏炉,球形熏炉,鸭形熏炉以及莲花形熏炉。
    宋代博山式熏炉延续了汉代青铜熏炉的造型,其特点是盖顶成尖状,镂雕成山峦围绕的造型,这种造型在宋代有所改变,但炉盖仍然延续了传统博山炉的形制,而炉身则用不同的造型与之搭配。同时炉盖简化了传统博山炉的山形,去掉了繁琐的人物以及动物的堆砌,使其与炉身搭配协调统一。
    北宋时期的绿釉狻猊熏炉是狻猊熏炉的典型代表。其最大的特点为熏烟冒出方式——熏烟从动物的嘴里冒出,为熏炉增加了生动与灵气。炉身装饰以莲花瓣为主,盖上坐一玩球的狮子,头略侧,张着嘴,烟由此出。
    球形熏炉是宋代熏炉中最常见的品种,整个熏炉的炉体呈球形,炉盖常镂刻卷草纹或几何排列的纹样,炉身不刻花纹,仅施素釉,造型挺拔略加高,多为圈足底座。
    鸭形香炉从唐代的“香鸭”延续至今,典型代表有北宋出土的青白瓷鸭形香炉。此炉通高18.8厘米,承盘下有如意形足,宛如一只小鸭卧在莲花辦中,小鸭张开嘴部,已便出烟,当熏烟缓缓飘散,小鸭伫立于水中央的莲瓣当中,给人一种宁静,惬意的审美享受。
    宗教文化对宋代香炉的形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莲花形香炉是受到宗教文化影响较深的香炉,在宋代,莲花的造型常与其他类型的熏炉组合而成,或雕,或刻。
1.2宋代陶瓷香炉
    宋代,我国的制瓷工艺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一度发展到了顶峰阶段,这一时期的瓷器有着鲜明的特点,如:釉色“清新淡雅”,造型“含蓄隽永”。宋代的陶瓷香炉十分的简洁,淡雅,没有过多的雕刻装饰,也没有绘上装饰纹样,大多为几何形式,主要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和筒式炉。
    鼎式炉,鬲式炉和簋式炉都是仿中国古代器皿的造型,但是他们的体积比古代器皿要小很多,也精致很多。其中鼎式炉和鬲式炉多有足,多为三足,鼎式的足细而长,因此鼎式炉也较高。鬲式炉的足短而小,多为兽足蹄,动物以大象,羊等居多,因此鬲式炉常偏扁,较矮小。簋式炉多为圈足底座,有双耳,整个炉形偏扁。但是十分稳重。
    筒式炉的造型特点是直筒,平底,下边有三个兽足蹄或圆足底,炉身装饰三条突起的弦纹。
二.宋代陶瓷香薰炉的造型特征
宋代香炉造型的最大的特征是复古,这一方面是由于宋代贵族出身的越式皇帝喜好复古,重视礼器,另一方面是因为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的大量出土为复古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陶瓷香薰炉的造型简洁大方,多仿鼎、簋、鬲、奁等三代器物的形状,同时也有不少仿制汉代博山炉和唐代香鸭、香兽的陶瓷香薰炉。如:南宋的龙泉窑鬲式炉(如图1),就仿制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陶鬲,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具,用于烧煮加热;宋代哥窑烧制的三足炉(如图2)仿制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象征国家政权中君王,大臣权利的青铜礼器——鼎;宋代的介休窑白釉镂空香薰(如图3)则是仿制汉代的博山炉,博山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的典型香炉,在每个朝代都有对其的模仿。宋代的香鸭(如图4)仿制于唐代的香鸭,无论是造型还是材质上都没有很大的变化。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宋代香炉造型的另一特点则是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窑烧制出来的香器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宋窑又分为官窑和民窑,分别烧制供官员和人民使用的香器,有很鲜明的特点。如:龙泉窑烧制的香炉大多有三足;哥窑烧制的香炉大多为双耳炉而汝窑烧制的多为筒式炉;越窑和景窑多产球形熏炉。
    宋代的香炉常将出烟的方式铜动物相结合,如狻猊香炉和香鸭,香都是从动物的最终散出,给香薰炉增加了生动与灵气,同时增加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
    宋代香器的器形以小为主,造型精炼,使之在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便于在室内安放。
三.宋代陶瓷香薰炉造型的意蕴美
    陶瓷器不仅是“造物”的产品,同时又是“造型”的艺术创造。“造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造型”主要是在陶瓷器器形上依照审美规律以及形式美法则而进行艺术创造,这俩点在宋代的陶瓷香薰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紧随其后的宋代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时代,上自皇帝和皇宫贵族,文人士大夫,中至各级官史和地主乡坤,下至普通百姓,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对香,香文化及其审美境界有相当高追求的民族。与此同时,宋代的能工巧匠不断完善从唐代继承来的制瓷工艺,形成了五大名窑(官窑、汝窑、哥窑、定窑和钧窑),官窑和民窑相互竞争,地域分布上相互交融,至此,中国的制瓷业焕然一新,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精神面貌。同时,宋代贵族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信奉道教,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道教的审美观:“静为归一”,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平淡雅致之美的审美趋势与风尚正是从宋朝开始的。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宋代的陶瓷熏香炉在造型美学上的质朴、无华和平淡自然。具体的表现在宋代陶瓷香薰炉瓶型的细洁静润,色调上的单纯、淡雅,装饰中的简洁无装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与体现出宋代人对清新淡雅的文人蕴味的追求。
宋代陶瓷香薰炉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使用了青白瓷系这类淡雅不施华彩的釉色,以及多仿古代器具的形制并造型小巧精致。龙泉窑青釉鬲式炉是典型代表之一,其造型特点是三足与炉身似一融合的整体,装饰上极度简洁,不加任何多余的纹理,不使用釉色进行彩绘,只是利用烧成过程中釉层积厚在腹足间产生“出筋”的效果,显得淡雅而不单调。这和德国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密斯凡德罗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一直坚持现代主义设计当中的“少即使多”,这样的设计思想也对我们现在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设计不是一味的做加法,而是要学会做减法。 宋代《香笺》中有记录“香炉,官,哥,定窑,龙泉窑,乳炉,大如茶杯,而式雅者为上。”这证明式古,器小,款雅已是宋人上品香炉的标准,而这正应证了“惟古则淡,惟淡则古”的审美追求。
四.总结
宋代的陶瓷香薰炉的造型整体统一,但又不乏差异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是宋代陶瓷香薰炉造型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这其中不仅包含着生活美学,生活意蕴和人们的生活习习惯,也包含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精神追求,渗透出创造者对生活的体会、理解。因此,宋代陶瓷熏香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从陶瓷熏香炉的造型制作中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坚韧不拔的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追求的毅力,让后世的欣赏者为之敬佩和叹服,这也鼓舞激励着作为今天的创造者的我们。
参考文献:
[1]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8
[2]孟晖.花间十六声.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
[3]孟晖.唇间的美色.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5
[4]赵珩.烧尽沉檀手自添——说香炉. [J].世界文化,2013,(01)
[5]高阿申.宋元明瓷炉简论.[J]. 收藏家,1998,(04)
[6]扬之水.芳香静燃的时间[J].读书,2003,(09)
[7]扬之水.两宋香炉源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
[8]扬之水.香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9]冯先铭.冯先铭谈宋元陶瓷. [M].紫禁城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