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039/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810-2980
* 投稿网站
黄河之声
《 黄河之声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山西省文联
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
国内刊号:CN 14-1039/J
国际刊号:ISSN 1810-298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hhzs2003@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主      编:刘文科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定      价:3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78号
邮政编码:030071
范文-革新高师声乐教学内容 构建选用高师声乐教材-黄河之声

 革新高师声乐教学内容 构建选用高师声乐教材

李佳佳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7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15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5-JSJYYB-017。)
作者简介:李佳佳(198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摘要:当今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和滞后性,本文通过分析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现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对新时期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从本土音乐资源和教材选用两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旨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提高和内容丰富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师声乐  本土资源 教材选用
 
 
自20世纪初开始,高师声乐教育一直坚守着欧洲的音乐阵地,很少考虑欧洲音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更别说本土音乐教育资源,致使高师声乐教育内容单一、观念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频繁,才使更多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所有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我国的高师声乐教育,应该立足本土,结合欧洲声乐教学模式,从“根”上谋求发展,力争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世界。
①吸收本土音乐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音乐的产生与本民族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欣赏音乐也必须与其文化联系起来。但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采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学习欧洲音乐,获得欧洲音乐的音乐语言、发展历史、音乐特征、美学观念等,自觉不自觉的传承着西方文化。致使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都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文化基础上,往往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知道,用中国京剧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不合适的,同样的,使用西方音乐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是不合理的。比如豫剧,这种主要流行在黄河、淮河流域的民族戏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有着独特唱腔的地方戏曲剧种。但是,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于受到国内外娱乐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将面临市场、受众、演员的多重萎缩,豫剧要传承下去,亟需培养年轻演员和青少年听众!若能在国人的成长过程中,使他们能够像学习西方声乐一样接触到地方戏曲,那就既能够增加学生的母语音乐文化认知,培养学生欣赏地方戏的兴趣,更好的传承戏曲艺术,又能够让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多样表达方式,培养多重乐感,增进学生对中西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进而重新评价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价值,更好弘扬本土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是集音乐、文学、舞蹈、舞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的只唱不说、不舞;舞剧只舞不说、不唱;话剧只说不唱、不舞完全不同。高师声乐课堂引入豫剧正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母语音乐文化认知,感受、体验母语音乐文化的魅力。大家知道,豫剧是方言演唱,而方言作为各地区的母语,它有维系公众情感、心理、审美、习俗等方面的作用。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母语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用方言母语演唱正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个性。
豫剧的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极富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静心欣赏和演唱都会让学生从骨子里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既没有语言障碍,又可以达到艺术欣赏的文化认同的共同心理基础。事实上,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接受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只要不断输送音乐养分,学生自然就会逐渐喜欢上本土音乐,不管走到哪里看到、听到,都能立刻感受到这是“我们的音乐”,这不仅是艺术独特性的表现,更是蕴含在血脉中的音乐文化基因,也是地方戏曲艺术在艺术百花园中能够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 5000年的文化积淀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艺术,56个民族音乐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音乐种类有400多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中国民歌45000多首,但真正引入课堂的并不多,除了中国音乐史和一些民族乐器演奏如二胡、竹笛、古筝等,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知之甚少,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全国有多少大、中、小学生了解、熟悉、会唱自己的家乡戏曲呢?国家的非物质遗产保护,虽是一种对本土文化自上而下的自觉挽救和保护措施,但是普通老百姓自觉的本土文化保护意识还是非常薄弱的。如果年轻一代不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地方戏曲衰竭、消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保护地方文化个性,维护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就会在不经意中丧失。因此,地方戏曲纳入高校音乐课堂,不仅是丰富了教学、补充了声乐教学、演唱、表演的不足而且还可利用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势,将本与音乐资源不断地传承下去,为传承地方戏曲做出应有的贡献。
②构建和选用高师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的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教材建设与改革是教学建设、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的内容。在1992年召开的第五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经历了近二十年改革的今天,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虽然从以往单一技能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当前的系列课程群的全新教学模式。但是,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和选用,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高师声乐改革从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的同时,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做到有感情的歌唱;一方面高师声乐教学要增强师范性,不仅要求教师自己具有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来歌唱,还应该能组织辅导、排练独唱、重唱、组唱、合唱,注重当教师的“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不仅只让学生唱独唱,还要让他们熟悉、参与到组唱、重唱等多种艺术实践中来;一方面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因此,一本或几本专业歌曲集是不能满足现代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要求的。
纵观当今高师声乐教材的出版,数量大、名目多,但总结分析后使用的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声乐作品曲集选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开始出版的“高等师范学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外国)声乐曲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教材《声乐曲集》等;二是以声乐作品选集为基础,前后增加演唱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演唱提示的阐释、分析和解读。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含中国作品8卷,外国作品6卷,共14大卷30分册,内容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等,成为现今覆盖面最广的声乐教学参考书;三是一些教材的编著,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时代性与针对性,而有些却与高师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只能作为参考选用,如霍立 李静玉 霍平 金城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曲选》(1-13集)等。这些教材将古今中外的声乐名作进行收集整理,并配备钢琴伴奏谱及演唱提示,具有经典性、艺术性、专业性,方便学生专业学习和演唱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基础技术的掌握。但虽然它们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却都不能说是十分适合或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教材。因为高师声乐教材应遵循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接轨,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所认定的“兴趣、审美、母语教育、多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要求,丰富曲目的内容和风格。另外,在高师声乐教材中应加入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嗓音保健及训练等方面的知识,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混沌不觉地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尽快编纂出具有我国师范音乐教育体系特色的声乐教材。 
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材编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挑选一部分优秀的通俗易学的歌曲进入教材,并要选择接近和适合学生性格的作品,能使其很快进入状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加以正确的审美引导,另外要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即有一定的涵盖面,又能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一是要充分利用当今社会信息的便捷化,尽量实现曲谱资料、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的统一,给学生欣赏、阅读、评析及思考提供帮助;二是要与时俱进,跳出唱法框框,吸收世界化、多民族的优秀歌曲进入教材;三是要针对高师声乐学生的基本情况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及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必唱曲目和选唱曲目,以体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声乐教学内容即统一又灵活的特性;四是要丰富以往声乐教学的考核形式,除正常的技能考课外,添加以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等方式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也是促进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改革途径。总之,教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对话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师声乐教材应遵循高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去编撰,以做到与职业需求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师声乐教育的改革是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师声乐教育”也必然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改革和调整、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意义上都决定着高师声乐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作为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声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师声乐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在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同时,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在深入研究新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探索,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