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129/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5828
* 投稿网站
大众文艺
《 大众文艺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国内刊号:CN 13-1129/I
国际刊号:ISSN 1007-582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dzwy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主      编:马维彬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河北石家庄
定      价:1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邮政编码:050080
范文-诗乐合璧音画交融-大众文艺

诗乐合璧音画交融
--试论黄虎威小提琴作品《峨眉山月歌》之美学特征
廖姝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峨眉山月歌》是黄虎威重要的器乐代表作之一,根据李白同名的七言绝句而作,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文章以该作品为例,从作品呈现的意境与民族、地方色彩两方面来探索黄先生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美学特征。
关键词:黄虎威;峨眉山月歌;意境;民族;美学
黄虎威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其音乐创作和研究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旋律写作也以民族音乐语汇为创作母语,作品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该作品是黄虎威先生为“四川省1981年小提琴比赛”所创作的,根据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同名七绝诗而作。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而音韵流畅。作为巴蜀诗人,李白借景怡情,物我同一,情景相即,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和离别故人的惆怅与忧伤。李白本为古代诗人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作曲家则应用音乐的语言,将这种浪漫的情怀化为丝丝的旋律,流入听者的心灵,并与之共鸣。
一、 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其实是一种情景交融、浓淡相宜、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想象空间。应该说意境包含 “意”和“境”两个方面的,缺一不可。“境”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境物和生活画面;“意”指艺术作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思想。两者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即是意境---一种想象的美。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其著作中道“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待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境中有意,意中有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主观的物与客观的思高度融合。再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以艺术化的表现来加以诱导并使之呈现。《峨眉山月歌》就是作曲家通过诗与乐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家乡的热爱,将诗境、乐境、心境合而为一。
原诗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 ,自然入妙但月只"半轮"。旋律从d羽调淡淡开始流出,以不常用的6/4节奏引入,尾音悠长缓慢,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美景而又有一缕淡淡忧伤的离绪。次句月影倒映入江水,又随着江水流去。一动一静,寥寥数字,把秋夜清冷的夜画向吟者缓缓摊开。作品音乐语气层次清晰,随着诗中动词的加入,作曲家应用双音和快速连音的技法,使一种内在的律动随着江水的流动,在笔者心里缓缓流淌,不舍之情已可见一斑。此句呈现了妙景,同时又点出主人,画面生动、意境清幽。次句境中依稀有人,第三句中人已出: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在乐谱第33小节开始,速度变为moderato,这种叙事速度的调整,其情绪也随之起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此句是该诗情感的高点,作曲家的创作及其契合:从41到56小节,饱满的三连音、六连音双音,调性色彩的改变,急促的16分音符,让情感的表达充满张力,也把离乡仗剑的豪情得以充分倾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对故土友人的不舍,而此时旋律和节奏也回到开头,主题再现。其结构完整,情感呼应,旋律虽短但情思悠长,给听者留有无限回味与想象的空间。从峨眉山到渝州,途经平羌江、清溪、三峡,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的画卷。黄虎威先生将文学诗词与音乐完美契合,旋律优美、自然、流畅,既有民歌风格的简洁与质朴,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全诗以"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其意蕴却不可谓不丰富:山月与人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愁绪愈发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是思友之情的象征,也是思乡而不得不离的无奈与惆怅。诗中咏月即咏情,令人感慨陶醉。可见诗歌不但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诗人再现眼中美好事物的完美画卷。作曲家本人热爱诗歌绘画,特别是传统绘画。传统绘画讲究的“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的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恰是黄先生音乐创作的追求。决非简单的情景营造再现,而是运用音乐的语汇,细致入微的诠释着诗歌传达出的诗情画意。作品旋律婉约、细腻,简单朴素地彰显了东方审美特点。
二、 性格之美
首先从作品的标题《峨眉山月歌》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与自然有关的作品,受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道家自然音乐观影响颇深。它广而采用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物我同一,情景相即。强调音乐本身的自然性和人在音乐审美中的精神体验,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自得其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造人老子,他所遵循和推崇的自然、虚静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在该部作品中有淋漓的体现,从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也极其符合传统审美特征。作曲家强调人的情感与情感表达,强调心的艺术而非科学构建的艺术。看似简单而内涵深远,听似单一而想而纵宽;不在于庞大 喧哗 华丽,而好于精巧 清幽 质朴。
其次,黄虎威先生既是深受传统文化思想侵染的文人,更是一位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当代作曲家,其作品大多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家客观审视事物和艺术的美学理念,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美学理念大多从主观的视角,想象的感悟表现事物和艺术。作曲家致力于发掘自我,热衷于具有强烈情感的题材,因此自传性和抒情性也构成浪漫主义音乐家追求如歌音乐效果的动机,并提倡作品中显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其中乐曲中呈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其重要的标志。
黄先生生于四川金堂县,长于沱江河畔。家乡青山绿水环绕,田野辽阔无边,寺院庙阁众多,儿时即酷爱唐诗宋词,喜好云游山河大川。所处长江中上游,当时的大洲坝连接西陵渡,平缓的沙滩,茫茫的芦苇,沿着清澈的江水看去,是西陵山巅的“太白楼”。纵情山水,默诵“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之太白佳句,诗情画意皆在其中。早期接触了很多极具民间味道和生活感染力的川江船工号子等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音乐创作中“中西结合”新民族音乐道路的探索。对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方理论进行不断整合,为保持和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的思考和实践。其中这首《峨眉山月歌》也是作曲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立体化的和声连接、色彩性和声的创造应用还是转调手法的大量更新,其创新的民族音乐语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引领了新的方向。该作品在创作和声语言上从纵向与横向六个方面,将一部充满传统人文气质的诗歌添上了现代的魅力,并与之完美契合。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这部作品的创作,在和声上主要以听觉感受和表现内容为主,力求在功能性的基础上,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创造性。”作曲家打破传统技法,在纵向上使用了变化纯五度、带附加音的五声性三度和复合功能双层写法三种较之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其创作方法在中国民族作品创作中虽有所用,但如该作品般巧妙自然,并体现其自身独特性并与作品气质、内容相符,在同时代作品中已为翘楚。在横向和声应用上就更具民族特色:一为连接段落的色彩性,二是羽调转徵调在转调运用上,作为一部体现四川民歌风格的作品,其调性整体布局为d羽调—a羽调—b羽调—e羽调—a羽调—d羽调。作曲家首先采用四川民歌中常用的羽调式,但又在作品中多次巧妙运用徵音。在A段,主题分别两次在d羽调和a羽调上呈示。在第三、六小节两次还原B音,强调d羽调的变徵音。三为五声性的调式布局, b—e—a—d是连续纯四度的关系,而在四川民歌旋律中就很喜爱运用这种纯四度跳进,从调性的整体骨架和调性走向都凸显出强烈的地方色彩。这种调式布局,与西方传统调性创作手法不尽相同,具有我们四川川西平原自己的风格特征,但又与西方近现代远近大小调和关系大小调交替有相似之处,其和声关系的逻辑性十分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民族音乐现代化、现代音乐民族化”的理念,以及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的美学观点。
诗词歌赋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滋润我们的文明,使这个民族充满诗意与激情,充满了对美的热爱与感悟。作曲家凭借对原诗词的深刻理解,以声音为意象,用西洋的乐器表达音乐的语言,将其改编创作呈现给大家,将小提琴的魅力与诗歌的韵味巧妙的融合,让我们仿佛能触摸古人的心跳,感受远古的尘嚣。
参考文献:
[1]. 《创作上的一些想法》 黄虎威 《现代乐风》 1996.4
[2]. 《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 李诗原
上海音乐出版社
[3]. 黄虎威《峨眉山月歌》的和声语言 【J】 《音乐探索》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