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129/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5828
* 投稿网站
大众文艺
《 大众文艺 》
级别:省级     分类:文艺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国内刊号:CN 13-1129/I
国际刊号:ISSN 1007-582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dzwy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主      编:马维彬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河北石家庄
定      价:1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邮政编码:050080
范文-“仙人打鼓”泥木玩具的调查与研究-大众文艺

“仙人打鼓”泥木玩具的调查与研究
徐林  魏洁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本文通过对制作“仙人打鼓”泥木玩具传人的探访以及相关论著的查阅,期望对“仙人打鼓”泥玩的历史发展概况、艺术特色以及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仙人打鼓”泥玩,历史发展,艺术特色,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相关概念界定
玩具,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一切可供玩耍的器物,其主要功能是逗趣、娱乐,也有健身、益智的作用。玩具的使用对象不仅有儿童,也有成人及老年人,它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向社会渗透和传播民俗文化意识。从现今考古出土的器物来看,玩具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仙人打鼓”泥玩就是民间玩具的一种,它诞生于民俗事项之中,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以娱乐的方式美化和充实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精神世界。

“仙人打鼓”泥玩的历史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前进村的一个农家四合院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共有八九口人,由于受到曾是地主阶级的家人的影响和培养,家中的男主人徐承福先生是一个饱读诗书、颇有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人。可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已经没落,再加上遇到自然灾害,经常食不果腹。迫于生计,徐先生在读书写字之余,也会搞点小发明、小创造,所做之物,通常是“以物换物”式地拿去邻村去换取“地瓜干”之类的食物以养家糊口。本文阐释的民间手工泥木玩具“仙人打鼓”就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六十年代开始,家庭成员一起作坊式地制作这类泥玩,完成后拿去电影院门口兜售,或者背着货物、坐着火车去临近的乡村、城市批发和零售。“仙人打鼓”曾一度受到那个时代的儿童以及青年人的喜爱,所做泥玩,经常供不应求,逐渐的上门订货也成了一个主要的销售方式。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家庭成员陆陆续续成家,各自分家生活后,无法继续家庭作坊流水线式的批量制作了,而徐先生所教徒弟也无法完全掌握制作技巧,故这种泥玩渐渐生产的少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电子类科技型玩具产品进入青少年的世界,导致“仙人打鼓”泥玩日渐没落,失去了往日繁荣的市场。

“仙人打鼓”泥玩的艺术特色
(1)名称、造型由来:
目前市场上仍存的“仙人打鼓”泥玩被老百姓叫做“王八打鼓”,据此泥玩创始人的妻子房秀兰女士口述,实际上最初是取名为“仙人打鼓”的。至于泥玩名称的演变原因,据笔者推测,首先可能是身为一个文化人的徐承福先生从描写仙魔鬼怪传说的古书中或是戏曲中获得的灵感,而民众在玩耍的过程中改其名称为“王八打鼓”这种带戏谑意味的名称则有可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以一个神仙的形象做泥玩的胚胎,笔者猜想,可能源于老百姓对神秘力量的崇拜,祈求保佑生活越来越好的心理。也可能是源于一位男士对“仙女”美丽容貌与风姿的爱慕与幻想,故在造型中表现了这种朴素的审美追求。后人所做,大多是依据周围生活中的家禽鸟兽演变出兔、猪、熊猫等动物形状,寓意吉祥。
08.jpg
(2)造型、色彩特征:
“仙人打鼓”泥玩的造型主要由一个腹部中空的人形泥胎、一段作为鼓槌的细竹片、一个泥质齿轮、一支作为手柄的木棒和起连接、固定作用的铁丝和线构成。人形泥胎是一个“仙女”的身形,鹅蛋脸,长长的发丝垂肩,两道弯弯柳叶眉,纤细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微笑的嘴巴,一副甜美动人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的是国画的表现手法,眉眼纤巧、雅致,富有韵味。色彩更是大胆运用艳丽的桃红、墨绿和姜黄,视觉效果对比强烈,显得十分雅拙、古朴、生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人们认为这些色彩有吉祥如意的喜庆寓意。这种色彩意识,正体现着中国民间泥玩共同的色彩特征,即喜庆热闹、鲜明艳丽等。木质的手柄、鼓槌和泥质齿轮的构造也体现着这种民间泥玩的自然气息和乡土韵味。
(3)制作工艺:
“仙人打鼓”泥玩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从取土到完成有几十道工序。制作泥玩所用的材料很普通,大多是就地取材,如土、木等,加上一些买来的彩色涂料和铁丝、纸张、胶、毛笔等。制作泥玩的工具也很简易,例如剪刀、刀子、钳子、盘子等。通过分工形成一个流水线式的家庭小作坊。其制作工艺具体表现为以下步骤:
制模:先用泥巴塑造出“仙人”造型,再放入炉子中慢火烤,待烤透后再用烈火烤硬,取出之后修模,经过数次翻模、修模,直至模子造型达到美观的标准。取土:制作“仙人打鼓”泥胎时因地表土杂质多,较粗糙,制成的泥胎较粗,故而一般选择地表土以下的土。和泥:取来的泥土去除杂质后用工具砸碎,加水反复揉压、锤砸以增加其粘性、韧性,同时使泥中的气孔消失,和好的泥块要分割成人头大小的体积,用湿布或塑料布包起来以防速干,存放于阴凉处留着备用。翻模:“仙人打鼓”最初是手捏成型,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发展到翻模制作。模具主要是泥模。为了方便脱模,在将泥料装入模具之前,先在模壁上撒上一层极细的炉灰,然后再放入泥胎用力按压,使其紧紧贴合在模具的内壁上,直至捏紧成形。最后用竹片和钢丝制成的刮刀把泥胚背部刮平整。修坯:将泥坯上的“毛泥”趁泥胎未干时进行刮削等处理,并在泥玩人物的双乳位置插入5至6公分长的铁丝,双乳的高度也要适中,然后一排排码整齐进行晾晒。晾干:翻成修好的泥胎放在太阳下晾干,但不可暴晒,若遇阴雨天气可将泥胎放在炉子上烘干,待干透后,再用刷子将泥胎上的粉尘刷干净,才能进行后面的着色工艺。抄纸:将买来的毛头纸用浆糊把两张粘贴成一张,贴合紧密,在四角刷上浆糊贴到墙壁上晾干。待干后取下,折叠、裁剪成5公分的正方形纸张,摞成一摞摞,再用浆糊抹在裁剪好的单张纸的表面,糊在泥胎腹部。粉白:将晒干的胚胎成品用毛笔涂上白粉,白粉中要加入适量水胶,以防掉粉。晾干:将粉白好的泥塑放在日光下再晒。着色:待晾干后用毛笔分别蘸桃红、墨绿、姜黄三色上色,涂完一批后再涂另一种色,属于流水作业式。这种上色方式与民间年画、风筝的彩绘制作都是相通的。着色顺序是先上后下,先浅后深,先大色块再勾描。着色后一个个平摊开再晒。缠线:晒好后,要在两根铁丝之间用线缠绕六圈,打结固定好。在线与线中间插入鼓槌。制作手柄:制作手柄用的材料最初是买来的竹子,用斧头劈成15公分长短的细木棒,再用剪刀或小刀把顶端削圆,后来直接用雪糕棒代替,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和成本。然后取适量泥团揉成椭圆形状捏于手柄上端,再以食指和大拇指捏出4个齿,要求大小、高矮一致,并涂上桃红色。散开、晾干。拧铁丝:将泥人双乳中插着的铁丝缠绕在手柄上,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太紧的话,手摇泥玩转不动;太松又无法固定。画花:毛笔蘸墨勾画人物眉眼线稿。这里的着色称为画花,是细活,需要艺人具有一定的技艺水平,由技艺熟练的人来完成,一笔下去不得更改,以求表现出泥人的精神风采。包装:包装并不十分讲究,大多是把一批批做好的泥玩一排排码整齐统一装在纸箱或竹篓里。并无单体包装的形式。
(4)审美趣味:
“人”与“鼓”同为一体的奇特造型,与其他民间泥玩的造型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北京 “刮打嘴兔儿爷”的人与兔结合的造型都是源于民间艺术家超强的想象力和概括力,所做泥玩大多幻化变异。这些造型方面的因素都显示了中国民间玩具的基本审美趣味。艺人们不局限于机械地模拟客观对象的自然特征,而是根据主观表现的需要加以构造。
“仙人打鼓”的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它是一款兼具视觉动趣和听觉动趣的泥玩。手拿玩具的柄,按逆时针方向摇晃,就会发出“梆梆梆”类似敲鼓的响声,其响声干脆、洪亮、动听。类似的能够产生听觉动趣的民间泥玩还有“哗啦棒槌”、“空竹”、“泥狗狗”等等,都体现着民间泥玩造型的动态性审美特征,大大增强了它的娱乐性,使这类泥玩具有丰富的审美感染力。

“仙人打鼓”泥玩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调研、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仙人打鼓”泥玩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提出几点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具有类似属性的民间泥玩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有所参考价值。
(1)“仙人打鼓”的自身价值
造型独特、充满趣味,寄托着人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崇尚趣味和吉庆的感情是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所用材料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自然环保,透露着质朴怀旧的气息。
(2)“仙人打鼓”存在的问题:
同其他民间泥玩一样,“仙人打鼓”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生产制作者寥寥可数。另外,若与当今市场上存在的声、光、电科技类玩具相比,“仙人打鼓”泥玩的形式则显单一,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现代儿童好奇和刺激的心理需求。它的销售方式也很落后,基本上是摆地摊的流动方式,制作者每逢节假日才会出现在人流量较多的街角,摆个凳子、放个篮子,站在旁边兜售。或者把制作好的泥玩推销到有限的几个代售点代售。
(3)建议和措施:
首先要开发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新泥玩,在题材、造型、色彩上大胆创新,使其更具物质和文化价值。其次要壮大它的生产规模,建立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力。这就需要培养有文化创新意识的现代传承人,加强国家立法,保护传承人的自身权利和利益,同时结合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另外还要灵活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战略,为泥玩准确定位,开发新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

结论
“仙人打鼓”泥玩作为民间玩具的一种,从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与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美术的其他品种有共性也有个性,并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如儿童心理学、民族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仙人打鼓”的意义在于是对民间美术理论研究的一种补充,为具有类似属性的民间玩具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 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5.1,103-116。
[2] 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续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06.4,240-249。
[3] 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玩具的审美形式特征”,《艺苑•美术版》,1995,第三期,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