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音乐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62/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767X
* 投稿网站
北方音乐
《 北方音乐 》
级别:省级     分类:艺术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
国内刊号:CN 23-1062/J
国际刊号:ISSN 1002-767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bfyy@tougao.cc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主      编:陆园媛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定      价:2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邮政编码:150036
范文-比较研究巴赫与伊萨伊两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北方音乐

 比较研究巴赫与伊萨伊两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胡润泽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市 宝山区     200444
摘要:巴赫与伊萨伊在小提琴无伴奏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两位杰出的作曲家创作的这些无伴奏作品推动了我们对小提琴演奏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巴赫第三首和伊萨伊第二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两首作品时代特点和技术特点的比较,从而指导我们在演奏这样两部作品中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表现出巴洛克和浪漫主义不同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巴赫;伊萨伊;无伴奏奏鸣曲;演奏技巧
一、无伴奏奏鸣曲的历史渊源
小提琴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由于音色优美,表现力极强而受到全世界人的热爱,因此不同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小提琴家来创作小提琴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无伴奏奏鸣曲的出现开创了小提琴发展的新时代。无伴奏奏鸣曲顾名思义,是没有伴奏的、完全由乐器独奏,这样的曲风也不同于以前。无伴奏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和曲谱理解提出苛刻标准,同时也成为作曲家所热爱的创作方向。无伴奏奏鸣曲包括了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等等。这些无伴奏奏鸣曲的形成是不规则的,但是都有着统一的框架,之间也存在着调性的联系,这样的交错也使得无伴奏奏鸣曲在出版时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单调。在无伴奏奏鸣曲的发展史上,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在西方小提琴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之前也有人写无伴奏奏鸣曲,但是并没有成型,而且至今已遗失。巴赫之后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出现伟大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直到浪漫主义晚期,伊萨伊的六部无伴奏奏鸣曲问世,才弥补上了这段时间无伴奏奏鸣曲的空白,到了现代又出现了巴托克等作曲家谱写的无伴奏奏鸣曲。
二、 巴赫与伊萨伊的无伴奏奏鸣曲介绍及历史地位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繁荣的时期,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赫在小提琴无伴奏中超越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特点,他将管风琴室内乐创作的技法运用于旋律性见长的小提琴奏鸣曲中去,使一把小提琴能演奏出多重旋律和复调音乐的效果,并使曲谱拥有深厚的民族性内涵。在演奏上面,它不仅超越了当时平稳的弓法特点,很大程度提升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使得无伴奏成为17世纪最辉煌的音乐之一,达到完美的境界。巴赫的无伴奏共有六首,BWV1001-1006,大约在1720年创作于德国的克藤。在这六首无伴奏奏鸣曲组曲中,巴赫设计了小提琴所能表达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在当时几乎不可能的演奏技巧,这也成就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巴赫的这六首无伴奏在作者生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由德国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首演并推广,至今仍是世界小提琴演奏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之一。
伊萨伊(Eugene Ysaye,1858-1931),比利时人。父亲充当了伊萨伊的音乐启蒙教师,四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分别拜师于维尼亚夫斯基和维厄当。1924年尤金•伊萨伊写出他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尤金•伊萨伊所创作之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在历史上有显著的地位。它融合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复音音乐形式及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的炫技成分。其中,第四号奏鸣曲之主题节奏感强烈,最能符合伊萨伊富有韵律的演奏风格。除了第五号奏鸣曲外,其余五首奏鸣曲,均是献给当代同辈的小提琴家,唯有第五号奏鸣曲是献给自己的学生。这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中有叙事曲性质的,也有标题音乐,种类繁多,风格也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一部伟大的无伴奏奏鸣曲作品。
    伊萨伊创作的小提琴作品风格清新,气质爽朗,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和疯狂的技巧性,他的演奏具有非凡的召唤力,他所创作的小提琴曲则更加注重技巧。伊萨伊的主要演奏创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因此他的无伴奏奏鸣曲和巴赫的有着既然不同的风格,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音乐语言,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有巴赫的影子,但现代乐派的风格在伊萨伊身上还是有着明显的表现。著名小提琴家卡尔•弗莱什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一书中写道:“他是最杰出的小提琴家,是我有生以来听到最具独特个性的演奏家。”
    
三、巴赫第三与伊萨伊第二前奏曲进行对比研究与演奏处理
巴赫第三前奏曲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8小节)第二部分(29-108小节)第三部分(109-138小节)。伊萨伊第二首也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2)第二部分(33-71)第三部分(72-86)。
1.jpg
(谱例1)
根据谱例1可看到巴赫三与伊萨伊二在开头的引子部分都使用了相同的旋律。虽然两者开始部分旋律是一致的,但是两个作曲家在对其演奏中的处理要求却是截然不同。在演奏巴赫这部分时力量要保持住,主要是以快速的推进和轻巧连贯的横向拉奏为主。与之相对比,在演奏伊萨伊的这部分时,则更加注重右手的力量和速度的变化,使之有着从强到极弱的声音改变。两个作家由于时代的不同促使“硬件”有所不同。巴洛克时期小提琴的弓子还没有后期弓子的长度,因此有些演奏家为了演奏出时代的风格而改变握弓方法,以便更好地使声音听起来充满轻巧。后者在浪漫主义时期对于小提琴的“硬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从技巧上则更加注重弓法和曲目整体的力量变化。这两个小节在巴洛克时期的演奏是E大调的,调性为大调因此有着较为明亮的感觉,对于演奏者每个音符要求声音更加具有质感,既有足够的活跃性但也不能失去曲目的连贯感,可谓是对演奏者真实水平的一个更加高层次的要求。对比的伊萨伊则一开始又有了不同的力量变化,开始弓子就要运用足够的力量,在第二小节初则开始减慢减弱,最后达到极弱的效果。           
3.jpg   
(谱例2)
在巴赫与伊萨伊的第一部分中两位作家都采用了多声部音效,从而使一把小提琴可以演奏出重奏感觉,巴赫在此处(谱例2)通过强调低音,从而对整个旋律的走势产生影响,低音在此处形成了一组音节。高音部分则成为低音的和弦音,使其听起来不会有单一的感觉。这一段大量的快速的四连音也要求曲子进行速度极快。演奏者在拉奏的过程中要主要强调低音部分,无论上弓还是下弓都要稍加重音或是把弓子拉长,才能更好的凸显多声部的音乐特色。而在声音上整体是平缓的没有极度的力量变化和速度变化。没有过多的变和弦也使得曲子在拉奏过程中对左手要求的降低。
 
4.jpg
反观伊萨伊三第一部分(谱例3)开始就有半小节的空拍,为了更好地空出时间,作者有意的加上了延长音符,紧接着就是和前面完全不同的力量变化,从极弱到极强,过分的力量变化每个音都加上了重音符号,中间有大量的变化音,使演奏者对曲目要有自己的理解。第一部分前半部力量的急剧变化也和后半部形成了极大地反差,在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的右手和左手都有着不小的挑战,左手大量的变化音以及快速的手指变换,右手则要求力量的饱满和弓子与琴弦的完美结合,演奏中还有不少的连弓和分弓的转换,要求右手更加自如放松的拉奏。和巴赫三相比除了音色和力量的不同,但伊萨伊同样也把低音作为了主要的旋律引导走向,在每一个低音上面都有着重音记号,过分强调低音使得整个旋律有少许的压抑,然而快速的进行拉奏中却使得听众并没有沉重的感觉。急切的拉奏没有过多的气口听起来第一部分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5.jpg
进入巴赫前奏曲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包含了80小节,既有单声部的也有多重声部。从整体来看,谱面上开始出现大量的离调,转调,增二度,增四度等不完全和谐音程,使这段旋律极具抽象感。右手快速的换弦和左手的伸指八度加大了演奏时的难度。除了谱面上的大框架,演奏中更有许多细微部分要处理。从谱例4中可以看到低音的G沉重浑厚加上本和弦上的其他音,形成了以G为低音其他音为伴奏音的音乐效果,这个方法在无伴奏中也被后世作曲家广泛的应用。左手的保留指和123根琴弦的来回转换也成为演奏中的难点。巴赫每一部分中间没有过多的气口,要演奏者自己去摸索和感受,分析乐句的衔接。伊萨伊的前奏曲乐句划分十分明显。第二部分前面也带着半拍的休止符,和第一部分一样,音符上方有着延长记号,一方面是为了接下来有更充分的力量对比,另一方面也是伊萨伊在整个曲谱中都惯用的手法。和之前的第一部分一样,第二段一开始就用了重音记号,曲目要求演奏者右手拉奏出强大的力量和惊人的爆发力,甚至有时会使听者感到粗暴的琴弦振动。而两小节后则再次进入弱的部分。35-42小节(谱例5)中弓法全部都改换为连弓,快速的右手换弦加上左手的伸指十度成为这一段落在技术上要解决的问题,在拉奏过程中,随着旋律音逐渐增高,力量也要慢慢加强,从低音的弱开始到达高音的强,弓子的拉开程度也是表现力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伊萨伊的这部前奏曲不仅仅在于力量和技巧的表现,中间部分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大量的附属和弦以及变化音也要求演奏者能在快速的拉奏中有着柔美的表现。他的柔美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所讲述的那样,低音和高音环环相扣,再加上演奏过程中弓段的合理分配,使听众感受到寂静,虽然寂静但却包含了内在的朝气,这也是作者在为后面情感的高潮部分做对比。60小节则彻底打破了这个柔和的感觉,带着重音的八度出现在我们眼前,高音E是一个最高点,此处的强烈是整个曲目中最为强大的,因此力量主导了这一切。和前面的情感进行一样,极强的结束必然是极弱的来临,这就是伊萨伊前奏曲的主要特点,极弱的旋律和重复的音型有种慢慢结束的归属感。
    巴赫的最后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开始部分没有过多的变化,只是在最后用了一个补充的曲式写作手法,完结了整部作品。炫技派的大师伊萨伊则在最后一段中改变了之前的演奏节奏(从6连音到8联音),快速换弓并且要求饱满的声音又给演奏者提出不小的挑战。此处又是双声部的进行,6连音在拉奏过程中是低音带动这个旋律,拉出来饱满有力,其他音成为主和弦的伴奏和弦,8连音在拉奏过程中则是中间的高音成为主要音,其他音变成伴奏和弦。这期间的强弱对比,作者手稿中并没有给出,因此演奏者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最后,伊萨伊运用第一部分的开头作为曲目的终结。
结论
巴赫和伊萨伊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已经成为学习小提琴的必修曲目,也是检验演奏者水平的试金石。巴赫使一把小提琴可以进行多声部的演奏,成为复调音乐。伊萨伊在继承巴赫的无伴奏之后,技术上大力的发展,补充了无伴奏中技巧性的不足,也是一部宏伟巨著。
无伴奏是小提琴的典范曲目,也是大多数演奏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他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演奏者的需求,更反映听众对纯古典音乐的喜爱。我们要更加深入的诠释和研究,更好的指导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演绎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演奏风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