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艺文摘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921/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0873
* 投稿网站
中国园艺文摘
《 中国园艺文摘 》
级别:国家级     分类:农业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国内刊号:CN 11-4921/S
国际刊号:ISSN 1672-0873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zgyy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国园艺文摘
主      编:赵瑞雪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1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81
范文-对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的思辨-中国园艺文摘

 对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的思辨

王子轩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日本的造园艺术,是在借鉴融合中国造园方法,在本土化的禅宗思想、神道教的影响下,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日本枯山水是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庭院通过山石白砂交织的组合变化,来体现时空变换的艺术特色的极至代表。本文从地理、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对它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
枯山水是利用石头和沙子来表达宇宙空间关系。石头和沙子所留下的岁月痕迹,彰显着日本民族独特时空观及民族精神,以日本的拙、一种独特的光而不耀的美感,诠释着日本民族对美的独特见解。 
日本著名学者梅原猛曾在《共生和循环的哲学》中提出: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该国家的宗教意涵[1]。日本人普遍信仰神道教,神道是多神之道,从“泛神论”发展而来。信徒相信神无所不在,动植物、水、石头乃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受到神灵的操控与指示,冒犯了神灵要受到惩罚,也随之衍生出日本人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产生了日本人对各种资源的珍视。一件失败的作品,蕴含着自己对神灵的冒犯和得罪,将会受到惩罚。那些看起来有些瑕疵存在的作品,因为涩拙反而大受欢迎,突出体现着日本对痕迹唯美的独特理解。
从日式枯山水的发展历程来看,普遍认为以室町时代为分界线。在室町时代之前,枯山水以大自然为师,以效法自然为主。从室町时代开始,则转向了更深层的对世界宇宙的思考,不再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外在的抽象。
13世纪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禅宗的核心是悟,让人们从日常的思考和欲望中释放出来,在万法皆空中发现本心。通过冥想,达到自身载体与自然的融合,达到对生命审美的最高境界。目前,仍有许多日本人希望借助禅宗的“悟”来摒弃杂乱无序的想法和欲望,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日本园林因受禅宗的影响而宗教化,禅宗的顿悟冥想造就了枯山水庭院的“空寂”这种极至的抽象形式。在空灵境界、静谧自由氛围下,开启内心的思考和冥想,体会物我交融,一切皆是过眼烟云,放下小我去追求天地、人生的真谛。
    禅宗在日本的兴盛,与日本岛国土地狭小、多火山地震的地理情况分不开的。“水深火热”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所谓的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命的渺小、外界的强大的压抑感,产生了对自然愈发感性的崇拜,也产生一种寻求解脱和超越的期望。日本人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所产生的黯然枯寂的集体情绪,更在意心灵层面的慰藉。枯山水的“枯”成了日本人自我价值表达的载体,枯山水庭院正是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的映照。
艺术家安第说过,艺术与禅都在追求一个超越文字的世界,透过艺术,我们更容易了解禅。禅宗与艺术在用心灵去启悟,用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洞察和冥想去感知世界万物本来面貌方面是相通的。李泽厚先生的《禅意盎然》中曾指出:“……禅的秘密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即所谓的‘永恒的瞬刻’或者‘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氛围环境中,由冥想而达到一种时空的超越,这是精神层次的升华,凝成永恒的存在,虚无不可捉摸,这为庭院艺术有形和无形的时空观结合搭建了桥梁[2]。
形态各异的石景则是诠释“枯”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由砂石组合的石景象征浓缩的自然环境。日本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岩石园,中庭的设计理念就是“中感受水,不使用水”。但从整体效果来看,枯山水造就的时空感和独特沧桑之感弱化了任何具象的诠释。在我看来,枯山水就像一个不变的场域,不断向周边辐射扩散着它的力量,而身处域中探索无穷的性质的观看者,刹那间得到了永恒,在它的影响下不断分离你原有的认识并重建新的认识。   
    现今人们对美的理解正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的平民化。各种媒体也在洗脑,倡导倾听自己的声音、顺从自己的内心、响应自己的渴望,或许就是卢梭说的:“我觉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觉的坏的,就是坏的”。枯山水用一种抽象的形式,用石头砂石等材料来构筑一个富有哲学思考生存与死亡的世界,这种美就像形式艺术一样,给予我们一种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思考,这才是枯山水的精髓,才是枯山水自然之美的意义体现。
    日本修行者期望在孤静的氛围下,开启内心的思考和冥想,将心外世界转化为内心的参悟,追求洒脱淡泊,重视内在的永恒感和归属感。枯山水几乎摒弃了所有动态的景观,通过静态元素的组合,营造出永恒宁静的物象,使人无意识、无目的的产生一种顿悟的时空观。
总之,日本人以独有的方式在对自然的感知中寻找美的痕迹。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探讨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征,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佩玲,黄亚纪.日本的手感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  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张云路,李雄,张俊华.日本传统园林中的意境表达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11(5):50-54
[4]  宗华白.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9
[6]  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