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业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86/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90X
* 投稿网站
南方农业
《 南方农业 》
级别:省级     分类:农业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重庆市农业局
主办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国内刊号:CN 50-1186/S
国际刊号:ISSN 1673-890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nanfangnongye@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主      编:唐洪军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重庆市
定      价: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市农科院内
邮政编码:401329
范文-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条件及防治技术-南方农业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条件及防治技术

李农飞
江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江城  665900    
摘要: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已成为我县水稻的重要病害,表现出发病率高,发病面积大的特点,防治上以“防”为主,通过水稻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结合化学防治,从而减轻白叶枯病发病程度和危害。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也是一种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该病从苗期到成熟收获前均可发病,但以分蘖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病居多。水稻受害后,瘪谷增多,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50%—60%,甚至绝收。我县常年发生1万亩左右,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出现发生面广、危害严重、造成的损失大,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对水稻生长构成重大威胁。根据品种布局、区域等因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必须要提高认识,积极宣传,早做准备,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把握防治的主动权,可有效控制白叶枯病发生和流行。
一、江城县白叶枯病症状类型
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加之种植品种抗性、栽培管理、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叶枯病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类型:
1. 典型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即扩展为短条斑,然后沿叶缘或中脉向下延伸,并加宽加大形成波状或长条状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品种反应不同,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时病菌从中脉伤口侵入,沿中脉蔓延呈淡黄色,即所谓的中脉型,病叶最后纵折枯死。在雨后,傍晚或清晨有露水时,病叶上有密黄色的珠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硬,容易脱落。
2 急性型症状
主要在多肥栽培(大肥田),感病品种或温、湿度适宜(如连续阴雨、高温闷热)的情况下发生,病叶产生暗绿色病斑,迅速扩展使叶变灰绿色,向内卷曲青枯,病部也有珠状溢出。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 凋萎型症状
此症状类型在我县不常见,据了解此症状类型1987年在康平镇大树脚村曾大面积发生过。此病在秧苗后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间,病株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1—2叶片失水,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紧卷不能展开,最后枯死,很象螟害造成的枯心。
4 黄叶型
此症状并不多见,病株新出叶均匀褪黄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但较老的叶片绿色正常,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刨、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二、传播途径及发病流行条件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马唐、车前等田边杂草也能带菌传播。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秘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发病流行、程度的轻重受品种感病性、气候、水肥、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1 水稻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及生育期
八十年代前期,我县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是本地的常规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小、危害轻,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后,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开始增加,九十年代以后发展成为我县主要水稻病害。其特点为,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最抗病,粳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叶面水孔多的品种抗病,而种植感病品种更易流行成灾。同一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
此外,在我县推广较早的杂交稻、水旱不轮作、不犁田晒垡区域发病较重,地方老品种常规稻、糯稻上发病率都很低。中稻发病重晚稻。
2.气候条件
白叶枯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盛,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高温高温、多露、暴雨或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易引起病害暴是病害流行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的地区发病也重。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而我县7—8月时正处于阴雨日多,湿度大,日照强时期,均适于发病,因此,白叶枯病常年发生严重。
3 栽培管理关系
在稻田的栽培管理条件中,肥、水对白叶枯病的发生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过于集中, 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均使稻株生长过于茂密,株间通凤透光度明显减弱,湿度显著增加,造成适于发病的小气候;深水灌溉或受水淹涝,田水串灌、漫灌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造成扩展与蔓延。
三、防治方法
根据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条件和几年来的防治实践,白叶枯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病品种是基础,在减少菌源的前提下,狠抓种子处理和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重点抓好秧田期间的水浆管理和药剂防治。
1 农业防治
① 加强种子检疫及市场监管工作
调运种子时必须检疫, 杜绝病菌来源,决不从疫区调运种子,严防病菌传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 杜绝无证经营种子现象。
② 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品种抗性来控制白叶枯病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坚持对生产上主栽品种、后备品种、新引品种田间抗病性及其变化进行鉴定鉴测,及时更换生产上抗性“丧失”的感病品种,推广种植抗病品种,防止白叶枯病暴发流行,鉴定方法可在重病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就地鉴定,就地评选,择优推广,可选到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化,一个稻区配置3—5个主栽品种,以延长抗病品种种植年限。
③ 培育壮秧,适时早栽
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状秧。选择远离房屋、稻草堆,打谷场和晒场地,地势较高、无病,排灌方便的田块做秧田,不要在上年发病的田块做秧田。培育壮秧,适时早栽,条栽浅栽,合理密植,规格化栽培,能捉进早生快发,避开水稻易感病期处于降雨较少季节,能有效地减轻白叶枯病的发生危害。
④清洁田园
水稻收获后,妥善处置病稻草,病稻草不直接还田,不让有病稻草与种、芽、苗、水接触,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清除田边杂草,犁田晒垡,轮作换茬可以大大减少越冬菌量,减少初侵染源,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有具有重要作用。
⑤加强肥水管理
在施肥上,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厩肥,大田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要根据水稻自身的需肥规律、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过迟,做到稳氮、补磷、增钾,配合施用锌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在水份管理上,严防大水淹没秧苗, 培育高素质壮秧, 提倡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大田上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当烤田。严防串灌、漫灌、深灌, 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里, 对易涝淹的稻田及时做好排水工作。
2.化学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具有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应作为重点抓好。
①稻种处理
药剂浸种在搞好稻种晒、扬、漂(5%盐水选种)的基础上,用50% 强氮精500倍液或用80%“402”浸种24—48小时,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催芽、播种。
② 药剂喷雾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要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或发病中心。秧田期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5—7天喷金霉唑噻酮600—8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或苯甲丙环唑750倍液1—2次,严防病菌进入本田。
大田施药以“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施药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常年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常用的药剂有:发病初期,对稻苗喷20%氟硅唑咪鲜胺800—1000倍液,注意观察变化视病情可隔5-7天施一次。发病中期,老病区在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选择晴天下午无露水无风或微风时对病田或感病品种进行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亩用86.2%氧化亚铜水分颗粒剂、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30-50mL,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32%核苷溴吗啉胍600倍液,或15%消菌灵200克,或天威3号(50%氯溴异氰尿酸)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发病田周围的稻田,无论有无发病均须喷药保护。
总之,药剂防治是防治稻白叶枯病的重要手段,按照安全、经济、有效的用药原则,防治时要选好农药,确定合理用药数量和用药次数,掌握好用药时期,做到用药及时适时,因此,要坚持田间调查病情,监测发生动态,适时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勇,张伟平,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2):90
2.陈松,于海艳,顾启花,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8,15(4):20
3.唐晓博,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 2006,(6):19
4.周洲,苏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106
5.樊耀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2):40
6.庄永勤,汪雨成,周加华,等,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79—180
7.汤化昌,吴秀玲,周伟民,等,水稻白叶枯病近年危害上升原因及对策浅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5):217—218
8.蔡武宁,高黎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41
9.佳木斯市阳光村务工程,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J/OL].农村大喇叭,2012
10.张士奇,张洪,贾奎华,等,涟水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