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世界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672/Q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2060
* 投稿网站
生物技术世界
《 生物技术世界 》
级别:国家级     分类:科技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国内刊号:CN 11-5672/Q
国际刊号:ISSN 1674-206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wjssj1996@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世界
主      编:金力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8.00元
收      录:知网
社      址: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邮政编码:100081
范文-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教学改革浅谈-生物技术世界

 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教学改革浅谈

郭匿春,巫厚长,王育鹏,秦娟,欧红梅,孔海燕,张震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133418120007)和安徽农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研究项目(ZHSJ2013086)联合支持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4SKL008)联合支持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高等农林院校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进行探讨,通过强化课程教学目的,增加教学内容,创新模块化、网络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模块化;网络化教学;实践应用能力;科学创新能力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实物价值(食物、药物、能源)、非实物价值(旅游、文化、科研)、生态价值(调节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降解)等。高等教育中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和开发生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增强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学习,培养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有促进作用。
   本文从我国部分高校生态学专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开设现状着手,分析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教授内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学专业特点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有益的探讨〔2〕。通过强化课程的教学目的,增加教学内容,创新模块化、网络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开设现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过去通常是为生态学专业而开设的选修课,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它列为全校性公选课开设〔1〕。而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课程专业地位不高,早在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要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就被定为生态学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程。但由于不少高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能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还意见不一。现有的高等院校中仅不到1/2将其设为专业选修课,其余大部分是将其作为专业方向课程来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时也相对较少(一般20课时或24课时)。2) 课程名称不明确,各高校课程名称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不尽相同〔1〕。可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在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让高校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任课老师面临的一道难题。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在高校生物类课程教学中都有所涉及,因其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兴趣。多数学生都希望在了解生物界未解之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形成具有领域特色的生态学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其创新创业型能力。目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之中,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大量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拯救这些逐渐走向灭亡的物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同时,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息息相关〔3〕。在高校中开设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课程不仅可以为那些非生物专业、又对生命科学充满了好奇的学生提供了—个培养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同时,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培养新型高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有促进作用。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教学内容设计及改进
课程的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了解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常见保护措施。运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并影响自己周围的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作贡献。然而,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基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较多,需要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准备。容易造成课程内容繁多,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背离,个性化不足等问题。针对该现象,可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做以下改进:1)理论教学内容改进,确立基础指导理论。可将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的基本思维、基本原理、核心机制作为课程的基础指导理论;2)课程核心内容改进,突出特色内容。应突出物种多样性现状、物种与环境、物种濒危等级、物种多样性保护对策;遗传多样性概念、研究方法、遗传多样性在保护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理论及保护策略等课程内容的教学。3)焦点教学内容改进,引进和添加符合时代特色的热点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中国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增加中国五大生态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课程教学内容。最后,可以将保护生物学推向实践为主题结束本门课程的讲授。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理沦研究和探索实践 。这种保障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仅能够突出各自专业特点,又能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讲,主要有:1) 模块化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是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突出各自专业特点并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做法包括:结合生态学专业的特点,渐进地改革理论教学、实验和专业实习环节的内容,将整个教学体系整合成几个模块,研究适当的教学安排,更新教辅手段。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优化、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妥善地处理好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更好地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并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架构〔4〕。2) 网络化教学。网络化教学不仅仅是将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媒体或手段,而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材、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业、测试与评估。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要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如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视频等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5〕。多种课程教学方式的使用,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实践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类鉴定、生物学测定、统计分析、多样性指数计算、科学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6〕。为加强课程实践水平,可结合以下方面来开展:1) 匹配高校学生活动进行,合力助推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培养。高校中各类社团活动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能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实践匹配高校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2)增强现代生物科技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等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院地合作等方式建设类型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整合现有实验中心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要求其全面向学生开放,以增强其实践教学功能。3)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实验,目前的实验课程可操作性较弱,实验基础较浅,创新性也不够。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依据课程需求增添实验设备,增加实验学时数,多开展综合性实验,为课程专项实习打下基础〔6〕。
1.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评估和考核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考核,可结合学生互评和专家综合考评共同进行〔7〕。在学生互评环节中, 可按要求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组, 然后根据选定的区域, 每个组员完成一个单一项目的评价工作, 最后再汇总完成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工作。这一实践环节的考核, 将实行同学先自评, 选出优秀作品。在专家综合考评环节,可以邀请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委, 对优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进行评审, 采用专业评分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应用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评审的结果及建议, 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报告书。
2 课程教学改革展望:
生物多样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决策层的主流化议题, 政府更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深度结合作为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点〔8〕。在高等院校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课程教学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主要落实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尤其是要渗透到生态学固有的研究思维方法和生态世界观上〔4〕。同时,要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模块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其次,要增强课程实践能力教育。通过了强化实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式,独立没置实验课,增加学时增加投入,更新和综合利用实验设备等措施。突破传统的以验证为主的现状,增加探索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此外,可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现场调查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措施。可根据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表现, 通过学生互评和专家综合考评的考核方式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在教学各环节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进行的课程教学调整和实践, 可以更好的提升课程的教授水平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剑. 高校公选课《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学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 2010, 251:130-131.
[2]刘方明, 田立娟, 李修平等. 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9, 35: 12, 22.
[3]庄树宏, 陈文田, 卞福花等. 课题研究型生物多样性实习课程的建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 122.
[4]侯刚, 冯波, 卢伙胜. 模块化教学在《生物多样性》课程中的应用与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 2011, 2: 218, 226.
[5]杨志钢. 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农科网络课程设计研究[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33(4): 59-62.
[6]曾丽群. 生态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5: 222-223.
[7]史云峰,赵牧秋. 浅析生态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琼州学院学报, 2014, 21(2):121-124.
[8]柴立伟, 曹晓峰, 张洁清. “爱知目标”后《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趋势分析和对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1):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