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22/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7341
* 投稿网站
科技风
《 科技风 》
级别:省级     分类:科技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国内刊号:CN 13-1322/N
国际刊号:ISSN 1671-7341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kjf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科技风
主      编:赵青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定      价:15.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3号
邮政编码:050011
范文-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及时性浅析-科技风

 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及时性浅析

唐方林   汤祥祥   徐贝贝
(皖南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本文系皖南医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及时性调查研究”(项目编号:WK2014S05)的阶段成果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时很难举家迁移,只能把父母和妻儿留在家乡,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子女外出务工,空间距离的拉大,必然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人口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医面临诸多困境,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即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和福扯,又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需要我们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就医的关注力度。[1]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就医及时性
1.研究内涵:
(1)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群体,学界将其定义为“子女外出务工而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对于留守老人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老年人、老人的哪些子女外出以及外出时间的长短。我国法律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的人同时基于农村现实的状况,因子女外出务工而留守的老人最为普遍,老人就医问题也最为突出。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本研究将子女外出的时间界定为一年至少连续在外半年,或一年回家的频率极低,即长期外出务工者。因此,本研究将农村留守老人视为: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女离开原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自己留在户籍地的农村老人。
(2)就医及时性
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把握时机,抓紧时间到达一定的医疗机构或者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的有效治疗。
2.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老人就医问题的对比研究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整个GDP的比重为0.9%,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更高达40%。因此,在中国老年人看病问题尤其多。但看病多并不意味着能够及时的就医。在城市同样存在着就医及时性的问题[2]
目前无论农村还是城区,家庭日趋“小型化”、“空巢化”,也有相当数量的老人与子女分居处于“隐性空巢”,还有一些老人处在“日空巢”、“夜空巢”、“间歇性空巢”、“阶段性空巢”状态,身边没有子女陪伴,去医院就医面临“行动不便”和“无人陪同”的问题。即使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也因不具备医疗条件,仍需由家属带至医院诊治。在这过程中,势必不能做到就医的及时性。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及失能伤残的发生率会随之增高。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慢性病患病率增加50%以上。
据北京市老年人就医难的研究报告[3]指出。“行动不便”和“无人陪同”直接困扰老年人及时就医。老年人因增龄导致躯体功能下降,活动能力受限,因此,就医时常感到行动不便和需人陪同。调查显示,行动不便和无人陪同是影响就医不方便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郊区老年人(排在第一位)。郊区老年人认为就医不方便的首要原因是“行动不便”(53.4%),其次是“无人陪同”(37.7%),而城区老年人“无人陪同”(30.6%)和“行动不便”(29.4%)也排在前三位。“行动不便”和“无人陪同”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由此不难看出留守老人的需求更加迫切。
除了老人自理能力的障碍外,医院门诊一直沿袭的自然流程模式也给老人就医带来麻烦。患者到医院被分散至不同的楼层,经排队、挂号、候诊、就诊、划价收费、候检、检查、候取结果、候诊、划价收费、取药、注射、离院。这种模式每个环节都需排队,各部门分散、流程繁杂。然而老年疾病常表现为一体多病,来医院就诊一次需挂多科号,看几个科的医生经常是楼上楼下来回跑,既麻烦,又耗时。基于此,有些城市医院为了简化就医手续,推出了老年“一站式”医疗服务模式。多科专家联合门诊,共同为合并多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综合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免除“一科看一病”和分散就诊的困扰,使老年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医院滞留时间缩短50%,有效缓解了门诊的拥挤现象。使得老年人就医及时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总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老年群体就医及时性都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老人的照料供给缺失,正式的照料服务体系尚不健全。2.医疗服务模式不合理,医疗服务利用不足。3.医疗支付能力不够,社会救助有限。
3、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及时性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1)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及时性存在问题[4][5]
A.子女外出导致对老人的照料供给缺失。老人潜在供养照料人数减少、家庭成员提供照顾能力降低、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正式的照料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使得老人在家庭照料缺失的情况下,又难以获得正式制度的弥补。
B.就医意识淡薄。由于留守老人多系农村人口,医疗卫生常识少,健康观念淡薄,就诊意识差,居住环境分散,正规医疗点偏少。疾病初发时,往往自行外购药物服用,客观上造成就诊不及时,易使小病积成大病,贻误病情。
C.医疗支付能力不够。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经济收入低。绝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获得劳动收入,但这些收入仅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有时候不足以自养。面对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留守老人通常是大病拖,小病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
D.新农合发展水平低,参保率不高。由于多数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加之宣传不够,使得这部分群体对新农合认知状况不足,参保意愿偏低。同时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如保障形式单一,限制条件多,报销比例偏低,程序繁琐等使得当前新农合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需求。
E.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不强、健康质量不高的问题。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55岁-64岁农村老人两周患病率达249.0‰,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两周患病率甚至达到302.1‰,远远高于全国农村居民139.5‰的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强烈,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农村老人医疗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尖锐。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55岁-64岁农村老人两周患病未就诊的比例达到48.4%,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两周患病未就诊率高达51.6%,远远高于农村居民45.8%的水平。
F..医患风险大。大多数老人不识字,儿童又太小不具备签字资格,因此住院后及签署相关医疗文书有困难,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同时急症、重症的治疗往往因无人签字会造成更大的风险,客观上增加了造成告知缺失的概率。
G.基层医疗设施和资源配置匮乏。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务人员少,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有的乡村卫生院甚至缺医少药,自身难以维持运营,农村留守老人就医难问题十分突出。而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发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2)探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及时性的路径思考[6][7]
①构建老人托管模式,实现家政产业托管。
构建以政府、社会、家庭、邻居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的老人托管模式,走家政产业托管式与邻居托管协议书式的保障之路。全面保障所有老人平时的日常护理工作。增加潜在供养照料人数。政府应给予照顾留守老人的邻居一定的补贴并签订、完善《老人托管协议》。邻居繁忙不能照顾老人时还可以委托家政产业公司照顾老人;老人日常护理应以社区为中心,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塑造和谐老龄化的积极因素,避免在紧急事件和突发事件中老人成为牺牲品或受害者。
②建立时间储蓄银行机制,实现留守老人互助。
建立留守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人互助会。让老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人内部可以实现互助。低龄留守老人为高龄留守老人服务,储蓄并积累护理时间。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利用储蓄的服务时间获得相应的服务。以此来减轻老人因为无人陪同和行动不便导致的就医懈怠。
③继续推行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合作水平,简化报销手续,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保险的新路子,建立综合性、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病有所医的问题。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大宗医疗费用采取子女拿一点,社会公共医保机构拿一点,余下的部分由政府买单的方法加以解决。
④开展电话叫诊,普及家庭医生式服务。
提高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签约率,使他们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及时得到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咨询指导。对签约的留守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送医、送药、送护理,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适宜、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解除他们自己无力去医院就医及因缺乏健康知识,不知以何方式应对疾病的困扰。家庭医生主要以村社为单位,采取责任制。每个家庭医生以代理家长的形式对村社留守老人健康负责,是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延伸的一种探索。
⑤建立村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站。
首先应保证在1.5公里以内或是在老年人口聚集的地方建立医疗保健站,老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及时医治,并由政府出资聘请和培训专业医护人员。其次,卫生部门应该通过正规渠道,由政府统一采购或乡镇卫生医院拨放药品给各社区保健服务站,以保障药品的质量、降低药价。再次,社区医疗服务站还应该承担起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职责,因为很多留守老人因缺乏医疗知识和拖病心理,耽误了疾病的治疗。社区医疗服务站还可以设立家庭病床,建立社区老人健康档案、在老人行动不便的情况下,定期上门检查配药,实现信息联动。
⑥提倡市级医院开办老年诊所,实现市-镇-站信息共享。
定期组织专业医疗队下乡,免费为老人看病,进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依托社区保健服务站收集留守老人健康信息,乡镇卫生院整合信息。最终实现市内信息联动。优化老年患者诊疗流程,简化就医手续,推出“一站式”服务。实现市老年诊所-乡镇卫生院-社区保健服务站信息共享,实现诊疗的连续性。对于病情不同的老年患者实现逐级就诊,体现就医及时迅速有效。
参考文献:
[1]王苏伊,印蕾.《“看病是我们最愁的事”—关于退休老人就医状况的调查》[J]市场报,2007,3.
[2]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J]湖北社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