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知识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243/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8544
* 投稿网站
建筑知识
《 建筑知识 》
级别:省级     分类:科技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国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国内刊号:CN 11-1243/TU
国际刊号:ISSN 1002-854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jzzs@tougao.cc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建筑知识
主      编:窦以德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38.00元
收      录:知网
社      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
邮政编码:100835
范文-苏州当代古城区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建筑知识

 苏州当代古城区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

黄胜英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104
摘要: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是苏州当代传统建筑元素运用的前提,文章从河道、桥、历史街区、古典园林和传统手工艺五方面分别阐述了苏州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合理保护并使之成为苏州模式传统建筑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关键词:传统建筑元素、苏州古城区、保护
古城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苏州传统建筑以古典民居和私家园林为主,其特征是细致秀美的建筑风格和精巧绝伦的施工技术。作为古城苏州特有的建筑语言,传统建筑元素蕴含了吴文化的特征和时代的印迹,不可避免地成为吴文化研究和古城保护地重要资料。2004年5月2日,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在题为“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演讲中指出:在全国具有历史传承性的2000多座城市中,目前全国保护得比较好的城市除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外,苏州不但至今基本保持着河街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淡雅朴素、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风格,而且在古城区内,所有的新建筑高度都得到了严格控制,全部不超过24米,这就有效的保持了古城整体空间环境和传统风貌。因此,阮仪三教授得出结论说:苏州是全国保护得最好的中等城市。
苏州模式传统建筑元素的成功运用主要表现在当代一定时期内,整个苏州城市,从政府到市民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对古城进行综合性保护和修复,特别在河道、古桥、历史街区、古典园林和传统手工艺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整治和修旧如旧的修复工作,为苏州模式传统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奠定了基础。
1、对河道的保护
河道对苏州的意义非同一半,“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诗句充分表现了苏州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城市特征。“东方威尼斯”之称谓也体现了河道于苏州的意义,不但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和运输枢纽,也是百姓生活必不可分的重要设施。河埠头是临水民居重要的生活场所,临河居民的用水主要来自河道,河街相邻、一河一街的规划特色都是古城苏州特有的城市风貌。
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苏州河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河道被填塞,还有一些因为被工厂占用,导致河道淤塞污染。改革开放后苏州政府认识到整治河道是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的前提和必要保障,采取了“引、截、疏、管、用”的整治办法,并以“整治河网、完整河道水系,理活、治清、美化,发展水上游览”为治理方针,特别加强了环城河道的疏通和清理,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对河道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整体规划上针对临河驳岸、水边建筑、河道景观这些充分反映苏州水乡风貌的城市建筑和空间,进行恢复性设计和修建。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特地增设了沿河骑楼、桥头花园广场等元素,充分展示吴文化之水城特色。
2. 对古桥的保护
有河即有桥,桥是水城苏州另一重要建筑特色。苏州的古桥以石材为主,造型上以拱形为多,并有单孔、多孔之分。古桥既是连接河道的功能性建构,又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的地貌特色。古桥不但自身因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很高的可观性和审美内涵。在选址上,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甚高,如著名的“盘门三景”景区就由古城门、运河和高耸挺拔的吴门桥组合构成,三景相互依附、相映成趣。另如横跨官太尉河的官太尉桥,不但自身古朴精巧,还因巧妙的借用附近双塔古迹,形成一副古桥、古塔、凉亭的姑苏特色景观。
古桥的命运与河道一样,也曾在历史变迁中遭受到各种破坏和拆毁,并有部分石桥在工业化浪潮中被一些无特色的水泥桥替代,古桥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大保护和改造力度,以恢复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为方向,配合多项历史街区和文化古巷保护修复工作,众多古桥得到保护性修复和建造。为了配合古桥特有的景观配置特色,很多古桥在修复设计时配合相关人文景观,成为环城特色建筑:如《盛世滋生图》著名的万年桥就在苏州规划馆建造中成为该公共设施特有的外部连接景观,营造出姑苏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格。
3.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
街区是连续成片的建筑群,是仍有居民生活居住的建筑区域。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反映,因此保存和再现历史街区能活化出一座城市的发展过程及风貌。
古城苏州有着2500多年历史,可称为历史街区的地方比比皆是,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大片清末明初的古建筑群,苏州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的修复这些历史遗存,为恢复古城旧有繁荣,保留其原真性做出努力。
如对平江历史街区的修复工作,就本着“有机更新,逐步整治”的方针,循序渐进的稳步调整和改进。平江街区遗存着自宋代到明清的河街相邻的传统水乡特色建筑格局和大量古井、牌坊、古树名木等珍贵遗产,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耦园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建筑多处,这些珍贵的物质遗产都是吴文化研究的真实信息和重要资源。1997年开始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担纲主持了平江街区综合保护整治项目,整个方案最大的特色是尽量保持整个街区的原貌,对街巷的宽度和临水空间格局保持原样,沿街沿河的局部破坏的建筑进行修复性设计和配合式规划。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4. 对古典园林的保护
苏州古典园林是苏州城市的代表,自1997年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就先后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的宝贵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为私家宅园,与居住建筑紧密相连,是其扩大和延续,彼此相互影响并融为一体。因此苏州古典园林也是苏州传统民居的精品,是苏派建筑的代表。它不但体现了灵活多变的苏式建筑特色,还因为与庭院的整体设计,在空间上,体现出苏州民居层层递进的进落式建筑特色;景观上,运用了叠山理水等处理方式,并采用如香山帮营造、御窑金砖制作、明式家具制作等苏地特有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木雕石雕等传统手工精品。
对古典园林的调查和保护自五十年代以来共进行过三次,还是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从1999年起,苏州陆续开展古典园林的调查考证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在大量细致系统的考察后,苏州完善补录出一些珍贵的图像文字资料。从1982年开始相继编印了《历代苏州园林名录》《苏州园林志》《苏州市文物园林古建筑调查资料汇编》《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由童隽教授所著的《江南园林志》、由刘敦桢教授所著的《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教授所著《苏州园林》、《中国厅堂•江南篇》等多本古典园林研究著作,这些宝贵的图像和文字文献对苏州模式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起到了理论指导和资料查找的依据。
对苏州观点园林的保护主要在于修复,苏州相关部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为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地实施了逐年修复的工作,不但对苏州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私家园林进行了保护,也使苏州的传统建筑工艺得以重现和传承。对传统手工技术的应用为古典园林的保护提供了真实的复原和传承。整个修复工作尊重历史,保持园林原有风格和布局,进行了布局破坏修复性保护,尽量保持古典园林的原真性。  
5、 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苏州人杰地灵,历朝历代能工巧匠层出不穷,这些传统工艺大师为苏州留下了众多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手工艺,具有代表性的有香山帮营造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和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等。其中为苏州古城保护和修复做出卓越贡献的就有“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香山匠人是人们对苏州吴中区胥口镇的师徒相传式苏派建筑的能工巧匠的总称。此营造技艺在园林和古建筑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古典园林的修建和恢复工程都由香山匠人承担。然而,和其他手工艺一样,师徒相承的技艺传袭方式已不符合时代特色,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某些独门技艺有失传的危机,因此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已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香山工坊”的建立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不但促进了传统营造各工种、流派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也因为政府的参与使得这种市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得到有效实施。
另一传统手工艺“御窑金砖制作”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该砖瓦烧制技艺从千百年来世代相传。明朝时,因为该村独特的土质和精良的烧制工艺以及精细的切割工艺,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其所产砖瓦就被成为金砖。陆慕御窑金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这是在失传70多年后,经政府和众多手工艺人努力的结果。并于2003年首次用于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但今天的金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机器化的使用,金砖的产量大大提高,而且精准率更高,如为天安门城楼特别制作的金砖和城砖其误差少于1毫米,真正做到严丝无缝。特别在苏州古城保护和改造项目中,陆慕御窑金砖及其相关构建广泛用于古城墙修复、历史街区整治和古典园林修建的方方面面,为传统建筑元素在古城苏州的运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苏州模式传统建筑元素合理运用的前提是对其多方面的保护。对街区河道的清理、古桥的保护、历史街区整旧如故的修整、古典园林修旧如旧的修复、以及对传统手工艺复活性的继承都是苏州模式传统建筑元素运用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障。传统建筑元素之所以能在苏州当代得到合理的运用和成功活化,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苏州各阶层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顺应遗产保护的大环境,是苏州市民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苏州香山帮建筑》,崔晋余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200年版
2、《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阮仪三、刘浩著,2005年中国建工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