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经贸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373/F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913X
* 投稿网站
北方经贸
《 北方经贸 》
级别:省级     分类:经济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黑龙江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经委、黑龙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国内刊号:CN 23-1373/F
国际刊号:ISSN 1005-913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bfjm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北方经贸
主      编:高治平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定      价:1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号
邮政编码:150080
范文-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苏州市JM高校为例-北方经贸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苏州市JM高校为例
石艳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摘  要:苏州JM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进行办学,已逐渐将工学交替融合进教学体系中。本文以苏州JM高校为研究对象,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对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对苏州JM高校工学交替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问题所在,进而提出三点相关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就业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1]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根据研究高职院校中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输入“就业能力提升”为主题进行检索,可获得247篇相关文献研究, 输入“工学交替”且包含“高职院校”为主题进行检索,有422篇相关文献研究,而输入“就业能力”且包含“工学交替”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仅有3篇相关文献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研究中的空白。    
1、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美国把工学结合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办学的全过程,大学生自入学起学习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于学校授课直至毕业。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三明治”学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德国实行“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模式,由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很多技能培训课程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有时还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
2、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就业能力的文献评述
通过查阅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个体就业能力的视角进行的,不同的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大学生就业能力视为大学生获得工作相关的各种个人能力的集合;二是将大学生获得工作的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研究分析,包括了雇主的需求以及环境的影响等。
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但从现有研究文献看,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空白点,表现在:其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二是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的研究较少;其三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不足。
(2)工学交替对就业能力影响的文献评述
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一种新型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产教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可将我国工学交替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研究;二是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的研究;三是工学交替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研究。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创新才人培养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从学生角度出发,工学交替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的相关的文献较少,查阅为数不多的有关文献发现,黄雅珍(2008)通过对工学交替过程中的学生工作的探讨,提出一系列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案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充分就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 陈元高(2013)结合蚌埠技师学院的实践经验,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技能鉴定站以及各专业实训室等资源,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3] 
本课题将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充实研究的空白点,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全面认识工学交替的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进一步深入研究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三、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对高职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对接。根据我国国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实行“2+1”、“一年多学期”工学交替模式。其中“2+l”模式是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分成“2”和“1”两个阶段。两年内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基础技能训练,第三年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4] 
苏州JM高校采取的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驱动等。尤其是工学交替的模式,在校企合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学生由过去单纯在校内学习获取知识转变为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进行实习共同完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均已认识到工学交替的重要性
有调查显示,苏州JM高校的学生当被问到“工学交替的必要性”时,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工学交替;有82%的校企合作的企业认为,参加过工学交替的学生,当面临就业时更能胜任工作,工作表现更为突出。很多企业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感觉到很难在市场上直接招聘到适合自己企业个性化需要的人才,因此开始积极地寻求与学校合作,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均对工学交替持肯定态度,认为工学交替能够增进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另外,高就业率与高就业质量也是高职学院一直追求的目标,所以学校非常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2、 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实习条件满意度不高
    苏州JM高校的工学交替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一部分,每名学生都要参加这个环节,由专业教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并获得一定的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资格。虽然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工学交替中来,但往往对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或者是实习单位提供的岗位、工作环境不满意。造成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很多学生对当前的社会形式、自身的条件认识不清,对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企业提供的较为艰苦的实习条件容易表现出失望和不满的情绪。二是部分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给企业做苦力、打杂,没有被安排在关键岗位,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实习岗位也较少进行轮换,所以实习期间学不到实质的知识,这也是造成学生不满的原因之一。一旦学生对工作出现抵触情绪,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会下降,获得技能的程度也会下降。
3、 对合作企业的选择会影响工学交替的效果
对高职学生来说,工学交替意味着要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在工学交替过程中,一边接受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和管理,一边接受企业师傅的指导,两位指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尤为关键的。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谨慎考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肩负起引导学生的责任来。有调查显示,苏州JM高校中65%的学生认为在企业实习中,没有得到企业师傅的很好的指引,能力并没有明显得到提高,工学交替变成了形式的东西。
因此,虽然工学交替在高职院校中已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不满意的情况,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没有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企业师傅的指导不到位,也同样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得。
三、工学交替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高职学院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结合执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目前工学交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研究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1、 明确工学交替的目标
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工学交替,认为工学交替在整个大学
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均对工学交替持肯定态度,认为工学交替能够提高就业能力。但工学交替的实际开展中,学生并未能够获得希望获得的就业技能,工学交替只是教学环节中的形式。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首先要明确工学交替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进行工学交替的目标应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工学交替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项目,双方都有各自的目标,但需要达成一致的是,学生通过工学交替,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提升,就业能力是否有进一步提高等。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在学校的专业发展水平、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与企业一同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共同来完成校企合作的规划和设计。[5]
另外,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工学交替中的主要参与者,但每一届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同企业商讨培养目标和手段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性来确定,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的目标的设立是符合本届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够保证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
2、增强学生对工学交替的满意度
工学交替已经在苏州JM高校中推广开来,但学生的满意度却不高,工学交替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效果,学生很少能从工学交替过程中学到想要的知识。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特点、自身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的能力等,对自我当前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学校安排的工学交替,在企业工作中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戒骄戒躁,踏实学习,虚心向企业人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其次,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工学交替,明确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和要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工学交替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对工作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幻想,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认真跟随企业师傅学习。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相对比较艰苦的工作条件,但能学到知识,提升就业能力的岗位认真对待,不能一味追求轻松的工作条件。
3、校方慎重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
工学交替是高职学生大学生涯中学习的重要环节,意味着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校方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合作企业是否能够作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合作企业,企业是否能让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得到实际的经验,增强就业能力。由于每个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教师成为寻找合作企业的负责人,但这并不是说,学校就将所有的任务和责任分配给了专业老师,校方应该在专业教师寻找到合作企业之后,对这些企业进行评估,硬件、软件、工作环境、企业发展程度等是否能满足要求,校方应严格把关,尽可能地筛选出优质的企业进行合作,使学生的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能实实在在地学习到知识,而不是走形式、混日子。
四、结论
苏州JM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已逐渐将工学交替融合进教学体系中,形成了较为完善、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开展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发现,工学交替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相关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工学交替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 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DB/OL].来源http://www.gx.xinhuanet.com/focus/2014-08/05/c_1111934284.htm,广西日报,2014.8.
[2] 黄雅珍.深入开展工学交替提升学生就业能力[J].今日科苑,2008(2):264—265.
[3] (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4—76)
[4] 曹宏.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5] 刘甫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48
作者简介:石艳(1987— ),女,汉族,云南省临沧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生工作管理.
*基金来源: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课题(项目号KY-ZS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