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021/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19X
* 投稿网站
中学语文
《 中学语文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国内刊号:CN 42-1021/G4
国际刊号:ISSN 1000-419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zxyw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主      编:潘纪平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湖北省武汉市
定      价:1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龙源
社      址: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430062
范文-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迁移-中学语文

 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迁移

方志诚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215121
  高考文言文向来是制约学生得高分的瓶颈,如何在最后一年帮助学生短时高效地提升文言文考分,为他们进入理想大学助力,是我们教师的追求目标。
  回归课内文言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不二法宝,下面笔者以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考题及原文阅读迁移为例,做一具体说明。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实词题的迁移
  笔者以2008年至2014年的江苏卷实词题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多数考题虽源自课外而答案却是课内的迁移。
  2008年《吴汉传》第一题,不正确的一项:
  D.或多惶恐,失其常度中的“度”正是来自《史记•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的“度”,再联系《吴汉传》上下文应解释为“常态”而非“考虑”。
   同样,2009年《书沈通明事》第一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字出自《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解释为“都”而非“率领”,而该句中的“倜傥”、“非常”二词又能从《报任安书》中找到出处,理解起来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再看2011年《陈公弼传》江苏高考文言文第一题,不正确的一项是:
   B.以公少年易之中的“易”,正源于《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中的“易”字,解释为“轻视,看不起”代入B选项正符合原句意思,而非“更换”义。
  2012年《伯父墓表》第一题,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中的“益”来自《刺客列传》15小节第一行,“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中的“益”,解释为“增加”,此处引申为“增强,扩充”,很快排除“有利”的解释义。
  即便像少数年份如2013、14年江苏高考《李丰传》、《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第一题,对下列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虽不能直接由课内文言文迁移,但其它三项均来自课内迁移,利用排除法加上对不正确项的理解也能很快确定答案。下面以2013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李丰传》作具体说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其中,A项的“然”来自《六国论》“理固宜然”中的“然”,解释为“这样”,B项中的“及”在《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与《高祖本纪》“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等多处课内文段中可见出处,“及”译为“等到”。D项中的“诫”“警告”为其原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中的“诫”译为“吩咐”与《刺客列传》“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中的“诫”译为“嘱咐”,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它们又都是“警告”的引申义。而《淮阴侯列传》“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则直接有“告诫、警告”的含义。进而判断C项,结合文言语境,能够推断出“制”译为“制度”,两者综合判断很快选出“C”项。
 熟稔课内文言文实词,对高考实词题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翻译题的迁移
我们以2009年江苏高考翻译原题《书沈通明事》为例: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其中(1)中的“购”、“妻子”出自《指南录后序》“追购又急”与《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中的“购”,《报任安书》“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中的“妻子”,“踪迹”虽然在《指南录后序》“跪踪迹”中翻译为名词“行踪”,但由此迁移,这里活用为动词,“寻踪觅迹”。(2)中的“异”出自《始得西山宴游记》“始指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异或感到惊奇。(3)句中的“卒(最终)”、“何(为什么)”“与(表疑问语气“呢”)”在课内文言文中也都能一一找到出处,这里不再赘言。
三、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文言语段阅读的迁移
学生普遍怕文言文这是不争的事实,以2008年高考文言文《吴汉传》、2011年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2013年高考文言文《李丰传》为例,再由《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进行迁移,高考前的紧张焦虑感也就减少了一大半。
 以《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
2008年江苏高考《吴汉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2011年江苏高考《陈公弼传》,“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
2013年江苏高考《李丰传》,“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不禁发现文言人物传记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把《史记》中的重要人物传记全部研究下来,再来做课外文言文将得心应手。等量齐观,研究了课内32篇文言文,做其它类型的高考文言文也将左右逢源。例如年号、地点、国名、官名、人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一些实词可直译。
结语
 高考前回归课本至关重要,往往最简便的方法、最熟悉的地方处带给我们最精彩的风景,将课内文言文对照原文口头字字落实,以培养语感、激活记忆、积累字词,师生在高考中便能有意外的收获,而这一收获一定源自平时扎实而有效的复习积累。
作者简介:
方志诚(1985-)男,江苏苏州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现供职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