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15-1064/H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610
* 投稿网站
语文学刊
《 语文学刊 》
级别:国家级     分类:语文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15-1064/H
国际刊号:ISSN 1672-86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yuwenxuekan@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主      编:章也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定      价: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
邮政编码:010022
范文-建安七子诗辨伪述略-语文学刊

摘要:建安七子诗散佚严重,今编校成集后,部份诗作依然存在作者不确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依据俞绍初编《建安七子集》,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简叙和讨论建安七子诗的辨伪状况。其中阮瑀《琴歌》和《诗渊》中王粲的两首逸诗可以确定非其所作,其余五首均缺乏足够的证据,仍然存疑。
关键词:建安七子诗 辨伪 孔融 王粲 陈琳 徐干 阮瑀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文坛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以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
刘桢)为主干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文学自觉时代的重要标志。
建安七子诸家别集于《隋书•经籍志》均可见著录,然而至宋代时已经严重散佚。后世所见之七子作品集,乃明清人撮抄大量总集、史传和唐宋类书编辑而成的。辑有较多七子作品的书籍主要是明杨德周《汇刻建安七子集》、张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冯惟讷《古诗纪》、清杨逢辰《建安七子集》、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然而这些旧辑本所搜罗的作品参差不齐,真伪混杂。
近代学者对建安七子作品进行了大量整理。重要的辑校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逯钦立主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下称逯本)和1989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并在2005年修订再版的由俞绍初主编的《建安七子集》(以下称俞本)。后者将七子诗文分诗、文、赋三部份依次排列(惟孔融集无赋),合成一卷。故七子各一卷,总七卷。均附有校勘记,注明出处。可谓现今最完善的一部七子总集。
建安七子集中当今可见的诗作数量不多,但依然得以一窥当时文学上之精神风骨。俞本中所辑七子诗总共44题,主要辑自《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古诗纪》、章樵注本《古文苑》、《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韵补》、《九家集注杜诗》之中。本着全面的意旨,那些归属尚未完全确定的作品,俞本依旧将其收入,并在后加以考订说明。因此建安七子集中仍然有少数诗作之真伪存在争议,主要出现在孔融、陈琳、徐干、阮瑀、王粲这五人之诗作中。下文将据俞本为底本,考察众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于建安七子存疑诗作的辨伪意见,加以简述与讨论。以呈现当今建安七子诗辨伪工作之进展与成果。
一、孔融
(一)杂诗二首
俞本孔融集包含《杂诗二首》,据章樵注本《古文苑》收。后注“‘幸托不肖躯’二句,《文选》三四曹植《七启》注、四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注、四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五三陆机《辨亡论》注皆作李陵诗,与《古文苑》不同,未知孰是。” 逯本则将此二首杂诗归于李陵名下。俞氏甚为谨慎,在存疑之情况下,依旧参照《古文苑》将杂诗二首归于孔融;而逯氏则为此做了一番解释并认为当据《文选》归于李陵。
逯本《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题下案语表示,此二十一首诗照《古诗纪》辑,而《古诗纪》据《文选》所编,《古文苑》中所载则较为可能为后人掺入。又逯本杂诗第一首“严严钟山首”后注:“《古文苑》乃唐人所藏残书,宋时由一编次为九卷,且讹缺已甚,不可完全据信。今此诗之句,李善数引皆作李陵,必有根据。” 杂诗第二首“远送新行客”后亦下按语,提及《文镜秘府》引僧皎然《诗议》:“无言制作,召南行露,已有滥觞,汉武帝时已屡见全什,非本李少卿也。少卿以伤子为宗,问题未备,意词悲切,若偶中音响,十九首之流也。” 逯本同意这两首诗在内容格调上更加接近李陵的风格,且认为《古文苑》中孔融诗紧接在李陵诗之后,两者产生混乱是很有可能的。
较有代表性的讨论如王鹏廷《建安七子述论》 、王辉斌《建安七子作品辨伪》 均从逯本之角度,据僧皎然对杂诗第二首“远送新行客”所描述的伤子之痛,分析孔李二人之诗作风格,判断孰近孰远。然而解释稍异,依旧出现不同观点:前者以为当归李陵,后者以为当归孔融。逯本认为二诗较李陵为近有其依据,然僧皎然对诗的理解以及舛错之可能性这两点实不足作证。
另有刘志伟《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依据杂诗第一首“严严钟山首”所展现之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面貌,和《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对孔融事迹的记载,认为此诗气象上超出同侪,“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等句子所表现的面对坎坷世路的感慨以及自己依旧身怀才能和大志的自负,与孔融光和三年初次任职杨赐掾属时的状态相符合。此种推测不无道理。且李陵集本身存在众多伪作。逯钦立《汉诗别录》专做考证,一是苏李诗之窜乱,二是李陵名下部份诗实为东汉末年文士之作 。故李陵集中混入孔融诗亦属正常。然而以上种种推论仍然不足断定此杂诗二首之作者。学者亦各有自己之判断,如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依照逯本,而夏传才主编《孔融陈琳合集校注》则依俞本,各备一说。
(二)六言诗
六言诗三首俞本和逯本均辑于章樵注本《古文苑》,认为是孔融诗无疑。然而《四库全书总目•孔北海集》(卷一四六)已将六言诗视为伪作:“其六言诗之名,见于本传,今所传三章,词多凡近。又皆盛称曹操功德,断以融之生平,可信其义不出此,卽使旧本有之,亦必黄初闲购求遗文,赝托融作,以颂曹操,未可定爲眞本也。流传旣久,姑仍旧本录之,而附纠其僞于此。”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亦有类似记载,将“六言”与诗等其他文体并列。然而在文学发展中,文体演变并不干扰到作品的真伪。关键在于,这是史籍所见最早的六言文体,被誉为六言诗的开端。故《后汉书》的记载可为六言诗为孔融作的一个论据。
然而六言诗三首在内容上似与孔融事迹抵牾。王辉斌提出“考孔融一生,于曹操多有所倨傲不敬,因而‘发辞偏宕,多致乖忤’,以致最终为曹操‘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若说其以组诗‘颂曹操’者,实无可能……就诗而言,其二、其三两首均称曹操为‘曹公’,此与孔融‘对曹操颇以旧友自居’之举措,乃是大违其背的。” 相反地,徐公持《魏晋文学史》直言:“《六言诗》作于建安元年,时作者始被征,到许任职,诗中热情赞扬曹操……表现当时对曹操的极大信任和期待。从实体角度言,此为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六言体作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三首诗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第一首讲董卓作乱,百姓困苦;第二首讲世乱可哀,“梦想曹公归来”;第三首讲“曹公辅国无私”,政治严整,然而自己尚未脱离悲戚。尤其第三首最后两句“虽得俸禄长飢,念我苦寒心悲”明显转变为自己未能施展抱负,寄人篱下的伤感。故并非一味地赞颂曹操。且孔融本人归于曹操到被杀,二人关系亦经历时间的变化,写过赞辞并非不可能。徐公持在《建安七子论》中也为此辩驳:“有人指此诗为伪,然而并无根据,不过因为后来孔融被杀而作的逆推之词。” 此说较为中肯。至于王辉斌所指孔融不当称曹操为“曹公” ,且孔融集中的《难曹公禁酒令》等文赋题目所含“曹公”二字均为后人所加。这种推论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文献证据说明孔融对曹操的称呼。且即使当面不称曹公,诗文与口语亦是有所差别,所以这只能是猜测,不能一概而论。故六言诗三首为孔融所作的论断虽遭受些许怀疑,但仍未见有说服力的反对证据,目前当从俞本。
三、陈琳
俞本《饮马长城窟行》参较《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古诗纪》等典籍,校勘记仅列少数异文。明代刘节《广文选》、沈德潜《古诗源》也录其为陈琳诗。黄节将此诗收入《汉魏乐府风笺》,已视其为乐府诗,然而依旧系之以陈琳之名 。而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对此诗非陈琳所作辩证甚详 。简述之:
其一,《玉台新咏》收《饮马长城窟行》两篇:蔡邕所作“青青河边草”一篇和陈琳此篇。《文选》与《玉台新咏》几乎同时成书,然而《文选》卷二十七收“青青河边草”一篇,并署名“古辞”而陈琳此篇则不见收录。《玉台新咏》成书时即鉴别不精审,较《文选》可信度稍低。其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行文风格属汉前期乐府民歌之类,并与陈琳其余诗作表现出来的五言诗的典雅规整差别较大。其三,三国后期阳泉《物理论》提及此诗中四句“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距陈琳时代仅数十年即指此为“民歌”,可见陈琳为此篇作者的说法甚是可疑。
亦有费秉勛《〈饮马长城窟行〉本辞探实》 和傅如一《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考索》 主要对此篇为乐府古辞作了考究。三者相辅,均认为此篇非陈琳所作。乐府古辞之说理据较为充分。虽很可能系伪作,然而传至今时,此篇已经成为陈琳诗集中最为重要之代表作了。
四、徐干
《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俞本加注“此诗《玉台新咏》作魏文帝,题云《于清河见挽舡士新婚与妻别》,《类聚》作徐干,今从之。”逯本则以为《玉台新咏》将徐干《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误作是曹丕的《清河作》,所以收为曹丕诗。这两首诗虽主题相似,但言辞不同,一首写分别之痛,一首道别后相似之苦。二者当不易混淆。各本徐干集均未能确定《玉台新咏》和《艺文类聚》何者为是,或作徐干,如俞本、逯本;或作曹丕,如余冠英《三曹诗选》 。
黄节注《汉魏乐府诗六种•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中收入《于清河见挽舡士新婚与妻别》,并注:“考后汉书郡国志,魏郡内黄,清河水出。有羛阳聚。惠栋曰:《说文》:‘魏郡有羛阳乡。’墨翟《书》:‘羛从弗,读作錡。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据此,则清河水名,出内黄县之羛阳乡。淇水之支流也。考黎阳、以黎山在淇水之阳得名。见汉书地理志。此篇当是到黎阳后,过清河,与下篇同时作。到黎阳后,舍车而渡河,则挽船之兵士,非榜人也。诗采薇传曰:‘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此篇之意,庶几有之。”
此诗涉及清河一地,以上黄节已做考证,并与曹丕生平相联系。曹丕有《黎阳作》四首,作于建安八年左右随曹操出征黎阳时。然未见渡清河之记载。曹丕诗作多反映民瘼,此诗风格近之。再者,除此一首存疑诗作,曹丕尚有《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和《清河作》见载于《初学记》、《北堂书钞》等。《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在《乐府诗集》作谢灵运。逯本对此有所论述,认为仅此一处作谢诗,其余均为文帝作,且综合其风格内容,此诗为文帝作较为可信。 明显可见三首诗均为清河畔见挽船士生活之悲辛而作。分别描写兄弟辞别、夫妻辞别和夫妻别后之相思。可是易建贤《曹丕年谱》 没有提及这三首诗,曹操与袁绍多次战于黎阳,频频使用水军。挽船之景当不少见。然考《三国志•魏志》未见“清河”。故尚无法确定这三首诗作于何时,这当是判断这三首诗真伪的重要依据。而不能仅仅靠数首诗作之间的联系来判断。
考徐干生平,他虽负才名,深得曹丕赏识,早期却屡屡拒绝入仕,幽居隐迹。黎阳已在建安八年为曹军所占。而直至建安十二年徐干三十七岁时才应命归曹操,开始从戍征行。至建安二十二年病亡。故徐干是否在这数年之间与曹丕有所交往而写主题接近的诗作亦只能是一种猜测。
五、阮瑀
(一)《驾出北郭门行》
俞本参照《初学记》、《乐府诗集》,后注“《初学记》作乐府诗。”王辉斌《建安七子作品辨伪》中结合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认为此篇与前文所述陈琳伪作《饮马长城窟行》类似,从诗的内容、风格,到诗的思想、个性上分析,将其同其他乐府古辞进行对比,其对话方式以及叙述口吻如“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等句子,与《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等十分相似。并且总结出在建安时期的作家中,唯有曹氏父子在乐府诗创作上有所成就,其余几乎未见有乐府佳作的记载。“诸乐府古辞乃毫无二致,而使之具有一种‘诗体小说’的艺术特性。《驾出北郭门行》所突显出来的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其所充分反映的乃是乐府民歌表现在艺术上的一种原创性本色,而文人乐府在这方面则是难以与其相提并论的。”
此诗为乐府诗可以确定,然而以此便判断非阮瑀作,尚嫌不足。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一首有《文选》不录和民歌流传这两个辅证。而阮瑀此诗惟文体之判断,且同时期曹氏父子善于乐府创作,虽其余文士不足与之媲美,但难以以此断定阮瑀便不会创作乐府诗。再参考阮瑀其余作品及生平,他的文赋英拔得体,润泽善辩,甚得曹操赏识。然而他亦体弱多病,今所见11首诗,除却残缺的失题诗和一首公讌诗情感较为平和,其余的如《七哀诗》、《咏史诗》、《苦雨诗》等均为苦愁之状。《驾出北郭门行》体裁上显得突兀了,但情感内容上与其他诗作是一致的。故此诗为汉调乃确论,但是否阮瑀所作尚需考量。
(二)《琴歌》
这首诗《三国志•魏志》、《文选》、《太平御览》、《乐府诗集》、《韵补》都有记载。俞本收入此诗,后注《魏志•王粲传》记录此诗的具体内容,与裴松之的注。阮瑀在曹操逼迫下,于宴会上当场抚琴作此歌。裴松之注:“案鱼氏《典略》、挚虞《文章志》并云瑀建安初辞疾避役,不为曹洪屈。得太祖召,即投杖而起。不得有逃入山中,焚之乃出之事也。又《典略》载太祖初征荆州,使瑀作书与刘备,及征马超,又使瑀作书与韩遂,此二书今具存。至长安之前,遂等破走,太祖始以十六年得入关耳。 而张骘云初得瑀时太祖在长安,此又乖戾。瑀以十七年卒,太祖十八年策为魏公,而云瑀歌舞辞称‘太祖应期运’,愈知其妄。又其辞云‘他人焉能乱’,了不成语。瑀之吐属必不如此。” 俞绍初复注:“是此诗为后人伪托,然流传既久,今姑存以备览。题从《乐府诗集》。”
此诗本该删去,然因历史流传,有些诗作系于作者名下已经深入人心,俞本存之,读者当留意校勘记。
六、王粲
刘跃进《结网漫录•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探幽》书中一文《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指出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稿本《诗渊》第六册第3872页有两首诗题“魏王仲宣” 。各本《王粲集》均未见收录。故刘跃进认为可能是王粲的逸诗,但是没有进行考校。
王鹏廷在2002年的博士论文《建安七子述论》 和2003年的文章《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际论述》 都专门提出了刘跃进在《诗渊》中的发现,并且认为:“这两首诗表现了积极用世精神和期遇明主、立功垂名的思想,与王粲一贯的人生态度和作品内容有相同之处,可能是他的作品。”
其实此并非俞本或逯本搜辑之漏,而是《诗渊》错载王仲宣之名。《后汉书•文苑列传》郦炎传部份已经记载了这两首诗。以上二诗早已经收入逯本之汉诗卷作郦炎《诗二首》,题下注“《广文选》作《见志诗》,《诗纪》同”。且据逯本所考,前一首“大道夷且长”亦见于《风雅翼遗诗》,《文选》二十四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注引“舒吾凌霄羽”一句。后一首“灵芝生河洲”又见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仅仅《诗渊》一处题作王仲宣,明显是《诗渊》之误。
参考文献
[1]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2]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8年。
[3]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5]易建贤《曹丕年谱》,《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6]徐公持《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1981年第4期。
[7]黄节《汉魏乐府诗六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8]王鹏廷《建安七子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博士论文。
[9]王辉斌《建安七子作品辨伪》,《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
[11]刘跃进《结网漫录•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探幽》,学苑出版社1997年。
[12][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
作者简介:萧楚敏,女,广东汕头人,1992年12月生,汉族,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