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15-1064/H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610
* 投稿网站
语文学刊
《 语文学刊 》
级别:国家级     分类:语文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15-1064/H
国际刊号:ISSN 1672-86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yuwenxuekan@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主      编:章也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定      价: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
邮政编码:010022
范文-记叙类文本阅读感动情感的发掘思路-语文学刊

【摘要】当前的阅读教学,粗浅阅读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认为记叙类文本阅读可以“感动”为突破口,在发掘文本的感动因素中,激发学生的感动体验,通过捕捉事件的“不凡”之处,品读词句,归纳人物形象,拓展体验等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阅读。
【关键词】记叙类文本;阅读指导;感动;发掘
语文教材中的记叙类文本文质兼美、情文并茂,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动在记叙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是较为普遍的情感体验,阅读指导可以把感动作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拥有感动的阅读是真切的阅读,拥有感动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发掘文本中的感动情感是教师、学生走进文本的捷径,也是教师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
教师发掘文本中的感动因素,激发学生的感动,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良好途径。平时的阅读教学常见到这样的“感动”,如:读莫怀戚的《散步》,只读到母亲疼爱孙儿,被母亲感动;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只读到我不听母亲的劝说后来母亲病逝,被母亲感动;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只读到万芳谅解我,被万芳而感动。其实,这些“感动”还只是停留于文本的表层,还只是粗浅的感动,还未深入文本读出文本中的真切感动。真切的感动应该是一种比较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比较深化的情感体验。文本阅读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深刻的感动。教师可通过环节设置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由表及里,求其精微,借助文本的感动因素,适时点燃感动点,酝酿感动情绪,激发学生的感情与文本中的感情共鸣,以引导学生确实读出文章的味儿来,明了自己到底感动在哪儿,被什么感动了。
一、感受事件,捕捉“不凡”之处,触发感动
事件能表现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特殊的事件和特别的场面最能凸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理震撼,让人感动。在阅读文本,感受事件时,若能抓住文本中令人感动的信息、情节,对深刻认识事件是有很大好处的。
文本中那些不平凡的人、事、物和那些平凡事件中不平凡的言行、心理、细节等往往能揪住我们的心,触发我们的情感,激活我们的感动。我们因为捕捉到这些微妙的“不凡”之处,所以我们感动。教师在指导阅读,感受事件的时候,要引导、点拨、强调这些令人感动之处。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叙述的就是一件“不凡”之事。这件事是莎莉文老师教育一个六岁的盲聋哑儿童,它“不凡”在哪儿呢?“我”这个盲聋哑儿童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愤怒、苦恼,渴望走出黑暗、沉寂的世界,是莎莉文老师用爱,用高超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我”的求知欲,“我”的思维、智慧和情感。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捕捉到这一点“不凡”,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
《散步》一文选取了祖孙三代一家人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看似极为平常的事件,但是文本中却流露出了几处“不凡”:⑴“我”劝母亲去散步;⑵“我”决定委屈儿子;⑶母亲依从孙子;⑷“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正是因为这几处“不凡”,这篇文章才蕴藉丰富、感人肺腑。阅读文本理清事件的时候抓住这几处“不凡”,才能启发我们对美德、亲情、人性、生命的思考和感动。
二、品味词句,挖掘动情因素,深化感动
因为“不凡”之处触发了感动,很多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一步,常说“这件事好感动啊!”“我被他感动了!”,但若继续追问,“这件事哪里感动你啦?”“他怎么感动你啦?”许多学生未必说得清楚。但是学生毕竟感动了,虽然这些感动的火花是小的,这时,有赖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往深处挖掘。
学生初步感动后,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把握住学生感动的脉搏,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感动,启发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的研读,使感动之情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强化。“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是深情的,品味文本词句是体会情感,感动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仔细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在咬文嚼字中读出感动,来深入剖析文本词句包含着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感触,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激动释放出来,让学生的感动之情渐渐涨满起来。
阅读《秋天的怀念》,可围绕“看花”事件中“我”和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以及景物描写来品味。如:
“我”“双腿瘫痪”“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面对自己的不幸,“我”消极颓废,不能接受美好的事物,甚至脾气焦躁,自暴自弃,丧失生活的信心。)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对于“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充满理解和慈爱,忍耐着,痛苦着。)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执着地坚持心中的一点希望,希望能唤起“我”的美好记忆,希望“我”振作起来。)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我”厌世自弃,任性无理,摧残自己。)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强烈的反应,强劲有力的劝抚、安慰,痛苦中带着坚毅。)
品读着这些词句,让人感动得要哭。因为面对一个双腿瘫痪,痛苦焦躁、对生活失去希望、任性无理、自暴自弃的儿子,一个母亲小心谨慎、委屈求全、无比痛苦、万般忍耐、无限宽容、万分慈爱、用心良苦,以及默默燃烧自己的生命。
三、归纳形象,激发感情共鸣,升华感动
一篇好的作品,使我们难忘的往往不只是故事,还有故事中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记叙类文本中优秀的典型人物形象,有着感动读者的艺术魅力。文本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社会、为读者提供了突出的审美价值。一些人物形象感动着一个时代,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人物形象分析是深度阅读文本的推进器,而归纳人物形象可以深入了解人物情感世界,从而透彻了解人物思想性格,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内容。归纳人物形象是引导学生在对人物已有感动的基础之上再次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升华已有的感动。随着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学生的感动趋向高涨。
魏巍的《我的老师》列举了蔡老师的七件小事,每件小事都能给读者以感动。当综合归纳蔡老师的形象时,那温柔美丽、充满青春活力、对学生热情、与学生亲密无间、极为关爱学生、富有教育方法的蔡老师更以完美的形象打动人心。同时,作者表达的对老师的由衷喜爱、无比依恋、无限感激、深深思念的感情也熏染着我们。
四、体悟感受,拓展积极体验,巩固感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文本产生的情感共鸣,产生的感动能对学生熏陶感染。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精神鼓舞。教材中所选取的文本是优秀之作,文章所渗浸的感动是积极的,高尚的。教师要保护文本带给学生的感动,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课堂上的拓展体验越有效,学生的情感体验越丰富、越宽广,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越透彻、越到位,获得的感悟更深刻。
学习《羚羊木雕》,在体会到被万芳的宽容而感动,被万芳和“我”真挚的友情感动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⑴万芳妈妈说“看我呆会儿揍她”,“呆会儿”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万芳会如何面对呢?⑵文章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还能怪谁?怪别的人什么?借助这些问题探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孩子的成长问题”,进一步感动孩子纯洁的心灵,孩子间纯洁的友谊。
综上所述,记叙类文本阅读课堂是发掘感动、体验感动的大战场。在记叙类文本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掘感动,以深入阅读,指导好阅读。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⑵于漪:《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凝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