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15-1064/H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610
* 投稿网站
语文学刊
《 语文学刊 》
级别:国家级     分类:语文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15-1064/H
国际刊号:ISSN 1672-8610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yuwenxuekan@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语文学刊
主      编:章也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定      价: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
邮政编码:010022
范文-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词语学习中的理性义偏误分析-语文学刊

摘要:在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的中介语系统中,词语偏误是大量的,而且几乎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发生的词语偏误也越来越多。本文对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出现的词语理性义偏误类型进行概括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汉语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误,在教学中掌握主动,还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把握汉语习得的规律,增强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词语偏误  理性义  语素 
词的理性意义就是概念意义,它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是词义中的核心部分。我们现在所用的词典对词义的定义其实就是对词的理性意义的概括。在词义成分中,理性意义是其他词义成分的基础。在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中,我们发现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中出现的词语理性义偏误还可以分为两种,即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偏误和理性意义不同的词的偏误。
一、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的偏误
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会存在大量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些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存在某种联系,但是理性意义的侧重点、范围却不同。倘若学生如果只注意它们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忽略细微差别就容易用错,形成偏误。
(一)同语素词的偏误
这种类型的偏误指的是本该用某个词而未用,误用了与之具有同一语素的另一个词,也就是说该用甲,但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用成了乙,“该用词”和“误用词”是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这种类型的偏误最多,“误用词”和“该用词”在构词上含有相同的语素,这个相同的语素反映了两个词在词义上的共性,而不同的语素反映的是每个词的个性,即每个词的细微差别。由于维吾尔族学生不能有效区分两词之间不同语素义的细微差别,出现偏误,例如:
(1)这次去喀什是为了采集我论文的资料。(搜集)
分析:这两个词都含有“集”这个共同语素,表示聚集,这是它们同义的地方。然而它们的词义又有差别,差别就在于“采”、“搜”两个语素的语素义不同。“采”是“摘”的意思,“搜”是“寻找”的意思。所以这两个词强调了动作的不同方式,它们意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适用的范围。在汉语中,“采集”指收集、搜罗,如采集标本。而“搜集”指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如搜集意见,搜集历史文物。
(2)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上的蔬菜供应十分充沛。(充足)
分析:“充沛”和“充足”是近义词,都表示事物有足够多的或厚足的分量,但又有细微的词义差别。“充沛”强调的是非常充足;“充足”强调的量多,对需求来说是足够的。前者用于水量、精力、精神意志方面;后者用于具体的东西或一部分抽象的事物。
(3)蚂蚁在寒冷潮湿的洞穴中生存,有着顽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顽强)
分析:该学生误用了“顽固”,应改为“顽强”。在汉语中,“顽固”和“顽强”都是形容词,这两个词都含有“顽”这个共同语素,然而它们的词义又有差别,差别就在于“固”、“强”两个语素的语素义不同。“固”是“固执”的意思,“强”是“坚强”的意思。因此“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或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比如顽固守旧,顽固分子。而“顽强”指坚强,强硬,例如他很顽强,没有向困难低过头。由此可见,该句中“顽固”应改为“顽强”,表示蚂蚁的生命力强。
(4)警察问一个被当面抓获的小偷:“为什么你要到这家商店去偷东西”?(当场)
分析:该学生误用了“当面”,应改为“当场”。在汉语中,“当面”指在面前,面对面(做某件事);“当场”指就在那个地方和那个时候。该句强调的是小偷被抓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应该用“当场”更为恰当。
通过对以上例句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语素义不同而引起的这种偏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本身就承载了一定的意义引起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把一个词语的意思等同于其中每个字的意思或每个字的意思相加,不能较准确的理解改词的意思,从而不能有效区分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第二个原因就是母语负迁移。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知识、母语文化观念、行为方式来帮助第二语言的学习。而汉语中相对其母语来说的文化空白点,即使不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容易由于经验的缺乏而导致汉语学习上的困难。他们很难把汉字的形体同语音、意义联系起来,同时对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中异语素的不同意思的区分度非常低,因而无法有效区分这种细微差别,导致用错。
(二)非同语素词的偏误
这种类型的偏误指的是应该用某个词而未用,误用了意思与之相近的另一个词,“该用词”和“误用词”之间没有共同语素。比如该用“阿姨”却用了“保姆”,这两个词没有共同语素,但都有“帮人照顾孩子,做家务”这个意思。在这类偏误中,“该用词”和“误用词”之间几乎没有词性的差别,这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掌握了所用词的语法意义,但由于词汇学习不能简单举一反三,需要重点关注语义和语用,所以学生难免还会犯错误。
(1)那场因争夺石油而引起的战争很快就闭幕了。(结束).
分析:“结束”表示一切事情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闭幕”这两个语素的语义关系比较清楚,它本指关闭幕布,引申为表示演出或会议结束;而学生却将它的语义扩大化,泛指其它事情的结束。
(2)大哥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终于当了劳动榜样。(模范)
分析:“榜样”和“模范”意义上都指值得学习或仿效的人或事物,可语言中能说“他当了模范”而不能说成“他当了榜样”。原因在于,“榜样”仅强调显示出原来的好样子,而“模范”含有“成为良好行为模式”的意味。前者同“当”难以形成意义上的和谐,而后者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3)这艘国际油轮从中国动身开往加拿大。(启程)
分析:该学生误用了“动身”,根据句义,应改为“启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动身”是“离合词”。“动”是自由语素,但“身”很少单独用,“动身”的意思是“使身动”,因此“动身”指“(人)出发”。该同学显然没有理解“动身”两个语素结合的理据,从而将它移用于轮船离开某地前往目的地。这种使用说明学习者只掌握了“动身”表示离开这层意思。这里说轮船离开用“启程”显然好一些。
中高级阶段维吾尔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但学习策略的不当反而可能引起错误,这表现在学生使用词语时善于类推,出现“泛化”问题。比如在知道了“模范”和“榜样”是近义词并且可以说“当了模范”,于是有的学生就造出了“当了榜样”这种错误。
二、理性意义不同的词的偏误
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意义差别非常大,或者在用法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一般不会用错,但是对维吾尔族学生来说,这部分词却难度较大,使用起来经常出错。这些理性意义不同的词中,有些词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有些词外形上比较接近,许多维吾尔族学生在没有掌握这些词的词义和用法的前提下,只能是靠主观想象去猜测,最后出现偏误。
(一)同语素词的偏误
(1)今天是古尔邦节,妈妈做了一桌丰满的饭菜招待亲戚朋友。(丰盛)
(2)他特例来看我。(特地).
(3)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曾察觉到下面一个有趣的现象。(观察)
(4)下雪天的时候,出租车的生意也格外火热。(红火)
(二)非同语素词的偏误
(1)学习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语法的掌握最感难受。(头疼)
(2)明天早晨,我们一起去操场玩太极拳,好吗?(打)
(3)昆明是中国季节最好的城市,那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四季如春。(气候)
(4)玉山江是一个智力灵活、头脑聪明的孩子。(发达)
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由于词语的理性义的差异是造成跨语言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汉语教学中词语的理性义辨析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跨语言交际冲突几乎是随着语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了,不过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它采取宽容的态度。随着学生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要求语言与交际并重,因此,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的理性义差异,防止产生交际误解成为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J],1987(4).
[3]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族学生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词语偏误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第36卷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