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367/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665
* 投稿网站
语文天地
《 语文天地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 23-1367/G4
国际刊号:ISSN 1007-8665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请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
主      编:杨金波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定      价: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
邮政编码:150025
范文-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语文天地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

宋伟萍
福建省浦城县和平小学 福建南平市 353400
摘要: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他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做到语文教学 “生活化”,让学生生活 “语文化”。只有架设好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才能让语文和生活获得双赢。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学生生活   语文化     
有一幅图是这样画的,上面是一个变形的闹钟,时针和分针已经变成了人的两只手,正拉着已经跳出表盘的标示着12个小时的阿拉伯数字。你对这幅画的理解是什么?我不知道!可有个孩子是这样理解的:时间本身没有速度,而因人的存在,时间变得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无所事事时,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忙忙碌碌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已经慢下来了,因为是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你能说他的理解是错的吗?事实上,这画就是这孩子为自己写的这首诗的配图,是他通过自己切身体会后的真实理解。
这孩子如此个性化的理解,我想这不可能是进行大量知识灌输的结果。他的老师说:“我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不让孩子去死记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我们煞费苦心地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的努力,去赞扬他们自己思考的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这个教育事例,敲击着我们的神经。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的孩子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去哪里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即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并能让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即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温家宝总理江苏考察工作时对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院的同学如是说。《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可见,语文要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做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架设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他还指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所以,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
1、创设生活情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在教学中,得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独木成林”的大榕树,我们这儿的孩子们没见过。于是利用课件展示大榕树的近景和远景,让孩子们在惊叹的同时,体味作者“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而且设下“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名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里?”同学们马上开始写导游词。学生还能编出想象丰富、神奇的神话故事介绍大榕树的由来,鸟的由来。这样变被动为主动,从孩子们入情入境的解说中能够感受到他们不仅把课文内容内化了,还充满了对“鸟的天堂”的向往,对环保的呼吁。
2、激发生活情感
有实验证明,只有让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使他们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六年级下册《匆匆》朱自清的散文,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程度,于是需要在老师的有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文本的信息,凭借有“情味”的朗读,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读与思相结合,说说时间是如何从自己身边溜走的,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领悟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
3、借助生活经验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潜能,而且能使所学知识更鲜活生动,也更富有独特含义。如三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因为孩子们都见过、吃过杨梅,可先让他们回顾说说杨梅的样子,颜色,味道等,然后再对照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语言的组织技巧,感受作者对杨梅喜爱的情感。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中对“人字形”线路设计中火车运用两个火车头的行车原理的理解,让有坐过火车的同学说说坐火车到中间站换火车头改道时往后退的感觉,同时让学生配以简笔画展示深化理解。
4、亲历生活体验
《学会生存》中指出“在学校里,以努力、纪律、竞争为基础进行的学习,往往比不上那些比较轻松活泼而非强制地教育青年与成人的方式”。俗话也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才理解得深。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养花》一文,可仿照“艺术人生”把学生分成“老舍”、“记者”、“观众”三组,“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整堂课围绕“老舍养花”展开交流讨论,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觉老舍养花的乐趣。课后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动手种植花草或养小动物,并做好观察日记,学期末比一比谁种的花草香,谁养的小动物健康可爱,这样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历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刘国正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国际21世纪教育工作者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也强调说 “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学会学习》一书指出, “教育应该努力帮助每一个人发展他自己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建议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学生就能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收集到的关于汉字的谐音对联,广告标语,小笑话,歇后语等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在班上开设图书借阅活动,书刊来自于学生,集齐全班同学的课外书,编上书号,再由专人管理,有秩序借阅,要求学生每星期看一本,并分类做好读书笔记。其次,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3分钟,小组轮流推荐组员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篇、好段、好句或读或诵给大家听。这样一方面促进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渐渐的,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养成了会倾听、会说话、会评价的好习惯。另外,黑板报、手抄报、以及班级活动设计等均放手让学生自主组队、计划、设计、编排、分工、总结,不仅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乡特产……在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如结合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中的“小河”一部分之后,我叹息地说:“唉,草塘的小河是美啊,可我们家乡的环城河却不尽人意呀,同学们,去看看,再想想,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去收集家乡环城河受破坏的资料,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城河,保护大自然的途径,在班上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让学生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总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在新课程指导下,“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架设两者之间的桥梁,相信一定能让教学与生活牵手,让生活与教学拥抱,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参考文献: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