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刊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79/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132
* 投稿网站
学周刊
《 学周刊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 13-1379/G4
国际刊号:ISSN 1673-913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xuezhoukan@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学周刊
主      编:侯轶杰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定      价:1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邮政编码:050024
范文-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学周刊

 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

李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即把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一次对分课堂由三个环节构成: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下自学;师生课堂讨论。这一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强调对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并认为教材的选用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来自多所高校的一线教师已经实践了对分课堂,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此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希望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大学课堂。
关键词 对分课堂;中国特色;教学方法;大学课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所取代。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口头报告,课下的在线学习、小组作业等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使用,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然而,教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如预期地提升。为了提高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中国校园的学习文化和师生的心理特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的张学新教授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本文将介绍目前对分课堂的实践成果和教学理念,希望广大一线教师都能从这种新教学法中受益。
一、对分课堂教学方法
张学新教授率先在复旦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必修课)上尝试此教学法(该实验班有25名同学)。本课有12周的课堂授课课时,每周有连续135分钟的课堂时间。第一周由教师讲解课本第1、2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自学第1、2章,写出读书笔记,第2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第二周的前70分钟是师生讨论时间。先由学生3-4人一组展开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并展示、点评优秀读书笔记。后65分钟由教师讲解第3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自学第3章,写出读书笔记,第3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12周讲授课的模式与第2周类似,都是前一半时间由学生讨论课本相关内容,后一半时间,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读书笔记)、学期报告和期末考试构成。[1]
对分课堂教学法在2014年春季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追捧。截止2014年秋季,来自53所高校的87门课程已经尝试了对分课堂,有些中学教师也在尝试这一教学方法。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对分课堂的方法体系,使其更加完善、适用性更广。
高山川老师在心理学课上把平时作业分为“内容测验、案例分析和章节自学”等三类。赵婉丽老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要求学生课下完成“语音作业”(pronunciation),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何玲老师在英语课上的讨论环节融入了角色扮演,同时使用四色便签条来安排分组,还要求在小组内部让组员自己认领组织者、秘书、报告人等三种角色。柴晓运老师要求学生保存每次课堂发言记录,并把记录计入成绩。杨川林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推荐发言人,以保证课堂的活跃度。王雨晴老师使用了姓名桌签法,拉近了师生的距离。[2]
由于对分课堂刚刚推广,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是一些文科课程,原则上理科课程也可以应用对分课堂,如何实施还需要具体的案例。
二、对分课堂的理念
上过对分课堂的师生都给出了积极正面的反馈。学生反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也提升了工作的成就感。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短期内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主要归功于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
首先,“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的内容是上一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教育家杜威认为:“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所谓思考,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和从这种尝试引发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学生为了讨论而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来上课是有备而来,避免了形式上的讨论,显著提高了讨论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灵活的课堂安排。对分课堂并不对讲授和讨论的比例进行硬性规定。既可以五五开,也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例如,在刚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几个与上节课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尤其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或刚刚接触对分课堂的老师。
然后,“分”中带“合”。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马祖尔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4] 对分课堂让学生在课下自学课本的相关内容,正是一个内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清楚,目标明确,学习的成果会在下一节讨论课得到反馈,而且学生的自学结果将会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使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对分课堂实际上包含三个环节:第一堂课由教师依据教材讲授章节的主体框架和重点、难点;学生在两堂课之间自主学习与章节相关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堂课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老师给予及时辅导和总结。所以对分课堂也叫做PAD 课堂,即Presentation(讲课)-Assimilation(内化)-Discussion(讨论)。其中两个环节的实施者主体是学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
三、对分课堂的成功要素
听过了张学新教授的现场讲座之后,笔者总结了几点实践对分课堂的要素。
第一, 先教后学。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5]对分课堂先讲授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模型和结构,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压力和认知困惑,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机。
第二, 合理分组。对分课堂的学生讨论不受班级人数的限制。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4-6位同学,考虑男女比例和成绩差异。学期开始可以随机组合,在经过3-5节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学生分组,同时也考虑学生的选择。
第三, 甄选教材。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质量取决于输入内容的优劣。优秀的教材是成功授课的重要保障。张学新教授的心理学课选用了英语原版教材的中译本。他认为这本教材内容充实,优于一般的国内教材和网络资源,学生能够学到先进的知识;教材的配套练习合理新颖,能够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带动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提出质疑和提问。优秀的教材也能够启发教师,让老师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审视专业知识。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提高,会“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6] 
第四, 科学评价。对分课堂采用过程性评价,不仅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能力。学生的最终成绩可以包含平时作业(50%)、期末考试(45%)和学生报告(5%)等部分的成绩。平时作业可以按照次数计分,如果布置10次作业,可以每次记5分;期末考试可以包含两部分,例如将闭卷考查课本知识与开卷考查理论应用相结合;学生报告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给学生布置平时作业的目的是督促复习,保证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并能够进行深入、有意义的交流讨论。在批改平时作业时可以按照“上交”、“良好”和“优秀”等的级别来判分,重点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性进行评价。[7]
四、 结语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实践过对分课堂的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能力和领导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激发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教师减少了焦虑带来的一些心理能量的耗损,增强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对分课堂注重教学流程改革,不需要大量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如何在多门课程中实践对分课堂,并借助网络、高科技等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是广大教师未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4][6]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2] 王颖.教与学专刊[J].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4, 2. 
[3] 约翰•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 [M] . 彭正梅,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5]佚名.认知心理学[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SIsUpbLnWkRObUNr9QJCFZtti3QOgoejIYKUfwQIjAEJ0MllKEl9x5kx_ZbXFpqHcsUSUOUMu89beyUv1V8_B7x0buXcX9CyVXTXL-78My.2015,4.
[7] 张学新.对分课堂[EB/O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1NDI3MTI0.html?f=23063017.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