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78/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568
* 投稿网站
新课程研究
《 新课程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国内刊号:CN 42-1778/G4
国际刊号:ISSN 1671-0568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请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
主      编:谢成宇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湖北省武汉市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20楼
邮政编码:430079
范文-我国教育经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新课程研究

 我国教育经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徐瑾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要: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基于我国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各地区政府如何确定投入合理的教育经费至关重要。教育经费的投入可能与多个指标有关。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结合Eviews软件,创新性地引入了GDP(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总计、平均在校生总数、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等四个指标,通过分析已有的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教育经费与它们的关系,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揭开了影响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教育经费 计量经济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逐步回归法

一、 背景分析

1.1我国教育经费制度的由来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投资(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我国现行的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教育体制。具体来说分为: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协助办学;而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则是在政府统筹下,主要依靠各行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协助办学。在这样的体制下,教育经费来源也相应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教育经费则依靠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解决;而由农村乡、村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方自行筹集,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

1.2 研究我国教育经费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已经逐步崛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而中国的教育现实与世界各国均有不同,有着自己的国情。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发展都对各个方面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我国人口基数大,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的现实,为了满足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对相应大学机构科研领域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必须更加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一般认为,投入的教育经费与政府的财政能力密切相关,而这些能力与GDP等可以描述一个地区经济程度的发展指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我国各地的情况均有不同,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合理投入的教育经费水平,使每一分钱都使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基于我国的国情,研究这一问题。

二、 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比较大的地域性差异,而这个差异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还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根据地区客观差异来确定合理的地区教育支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经费支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不在少数。如樊明成先生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12月第29卷第6期的《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指标的回顾与前瞻—基于政府财政能力的分析》[1]中就对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做了回归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有较好的解释能力。该研究从时间上论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是如何对财政性教育经费产生影响的。而从空间上对教育经费进行的研究也即对教育经费地域性差异的研究也比比皆是,而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得出我国教育经费地域性差异呈现上升趋势的结论。二是对教育经费地域性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2]。而本文将要做的是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各地区一些相关指标如GDP、人口数等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关系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合理教育经费投入。

三、 概念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总共引入以下几个概念:

1、教育经费(单位:亿元):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投资(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教育经费是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在中国,教育经费主要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的费用。

2、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3、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单位:元):指在城乡居民中,平均每人全年在教育上的开支,即花费在教育上的总金额数。

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总计(单位:亿元):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手存现金和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团体等单位存款。

5、平均在校生总数(单位:万人):包含高等教育阶段(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包括高中与初中)、初等教育阶段(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在内的所有在校学生总人数。
    6、教育行业职工人数:包括各类学校、教育机关及其党委、民办非企业单位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所有职工人数。

四、 数据描述与预处理

1数据描述

 

在建立模型以前,我们先对模型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了设定:以我国31个省市的教育经费为被解释变量,以我国31个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各省市常住人口数、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总计以及居民消费价格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初始的回归模型。所用数据均为2011年各省区的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与国泰安数据库。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

 

2 数据预处理

鉴于对各种因素对教育经费影响的实际考虑,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以下的预处理:

① 用平均在校生总数(单位:万人)代替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

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的实际数学意义是代表该地区学生所占一部分人口(十万人)的人数,实际上是一个比例。而由于各省区无论人口数目还是经济发展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同时回归对量纲有着严格要求,所以我们采用平均在校生总数代替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平均在校生总数是通过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经过简单处理得到的,计算过程如下:先将原始数据除以100000,再乘上该地区人口总数。这样得到的数据就是平均在校生总数。虽然在计算过程中损失了一些信息,但是由于损失的信息微乎其微,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该数据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② 用平均在校生总数及教育行业职工人数代替人口总数。

我们认为,人口数目可能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的显著性关系不大。这是因为,每个地区投入的教育经费并不是用于该地区的全部人口,而只是施加于与教育有关的一小部分人,即受众范围小,所占总人口比例并不大。这部分受众如学生、老师等。所以为了最大程度上覆盖教育经费的人口受众面,我们将初始的人口数目去掉,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平均在校生总数和教育行业职工总数。

③ 用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单位:元)代替居民消费价格。

在居民消费价格中,并不是所有支出都用于教育支出,而是几乎没有或仅有一小部分用于教育(家庭中可能有正在上学的子女)。所以该解释变量中无关的因素太多,我们需要把它换成与教育经费密切相关的变量。而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恰好可以反映出教育对于该地区家庭的重要性。

我们以教育经费为被解释变量,GDP、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支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总计、平均在校生数以及教育行业职工数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即,回归方程为: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修正后的值很高,达到了0.976,但是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未能通过,且前面所带有的负值系数明显不符合经济学意义。所以我们将对该模型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检验,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樊明成.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指标的回顾与前瞻-基于政府财政能力的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6): 62-67. 

[2] 王蓉.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