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24/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162
* 投稿网站
新课程
《 新课程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内刊号:CN 14-1324/G4
国际刊号:ISSN 1673-216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xinkecheng2001@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新课程
主      编:王建新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定      价:22.8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北路31号省新闻出版广电旧院
邮政编码:030001
范文-在活动中放飞心灵——小学品德课程作业设计-新课程

 在活动中放飞心灵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设计
张玉蓉
广州市白云区大沥小学 510540
【摘要】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的编写方向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去完成有效性作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放飞心灵,在生活环境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关键词】有效作业   生活性   趣味性 
传统教学开放程度不够,它偏重于从教材出发,制订出一整套程序化的教学计划,每一节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预先设想的教学内容,地点一般为教室,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教学评价注重结果,并量化为分数。这种教学,机械化、程式化,缺乏灵活性与自由度,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情感体验,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绝不是这样,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还是教学地点,教学评价还是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型的,都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基于这一特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有效作业的实施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
一、贴近儿童生活,作业更实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内容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的编写方向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去完成有效性作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放飞心灵,在生活环境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的“用手描绘家乡”小节中,教材提供的是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图片和故事,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不熟悉,就很难有深刻的爱家乡的感受。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生出一种由衷的热爱家乡的感情呢?我决定用我们的家乡的一些真实资料打动学生的心。于是,课前布置学生一个拍摄的作业,请求家长帮忙拍摄家乡熟悉的景物,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山水。学生学生热情高涨,有的说帽峰山风景美,铜锣湾水库的水很清,还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有的说客家风情独特;还有的说近年来,太和人民都富起来的,原因是引进了很多物流公司等等……不难看出,学生在介绍时都用赞美的语气,也都能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正当学生交流热情高涨时,我的话峰一转:“你们都说得太好了,你能一幅画把自己的家乡画下来吗?”学生骄傲地说能,于是又顺利地进入了“画家乡”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依然没减,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餐桌上的发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本地区的食物来源,我布置学生回家自己陪同家人去买菜,然后完成一份统计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统计表的设置是这样的:坚持到市场买菜一周,每天将购买的蔬菜、水果、肉类的斤数记录下来,然后统计每天所购买的总量。简单的统计,记录了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细节,学生从中会学到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这也正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二、灵活多样作业,更吸引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和秋天一起玩》一课时,我先带学生到校园的小树林玩耍,恰逢校园的紫荆花树都陆陆续续落叶了,当我带孩子们来到操场时,一阵风吹来,树叶就像一只只黄蝴蝶飞落下来,美极了。学生看到这一情景,高兴地欢呼起来,然后,一个个去接空中的树叶,玩得可起劲呢。当学生玩得差不多时,我带领孩子们回课室,询问了他们玩的感受后,我将自己搜索到的许多秋天的图片展示给他们看。那里的秋天铺满了落叶,有橙色的,金黄色的等。树也穿上了五彩的外衣,红的绿的黄的等。一眼望去五彩斑斓。这时钢琴曲《秋日私语》响起,孩子们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秋色,不时发出“啊,啊”的赞叹声,让他们描述秋天时,他们用上了许多美丽的形容词,使他们感受到了秋天独特的美。紧接着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作画,既不显得枯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学生的作业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作完画,要求学生写上一句话,学生们文思泉涌,纷纷写上自己的感受。虽然语言稚嫩,但充分抒发了他们心中所画对象的印象,充分感受到绘画的魅力。
总之,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尽量放进一些“佐料”,使作业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这也正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能够弥补传统作业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什么方式最能体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认为,学生课堂作业的效果和质量是反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快而明显的途径。反思传统品德课教学下学生的作业,对比近年来提倡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的评价标准,我发现以前学生作业明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作业虚拟化,缺乏实践性。每当教师讲完课后,就用投影出示课后作业或口头布置所谓的作业,如教学《从种植到收获》这一课,老师们都喜欢这样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去问问家长,商店和市场的食物,哪些是本地出产的?这种看似很容易操作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时并不会根据教师的作业要求去完成,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去完成此项作业。由于本学科是在众多学科中纯属副科,学生不完成的原因教师不重视,也不会去检查,因此,老师布置作业虽然有放开学生思维,给了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这一环节只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最后往往使学生作业空话,是缺乏实践的。
2、学生因为能力差异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不同。基础好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能很快完成作业,基础一般的同学根据提出的要求完成作业往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样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有十多分钟时间无事可做,他们的能力在这节课不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反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也受基础好的学生地影响不能用心去完成作业,而去赶时间应付老师作业。
要改变现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应付式的态度,我们除了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必须从作业设置上入手,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从生活出发去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能选择自己有兴趣完成并力所能及的命题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做到作业设计自主化,作业设计趣味化,作业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实践证明,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心灵,在生活环境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广东德育2009年第4期
2、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