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68/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996
* 投稿网站
文学教育
《 文学教育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新闻出版局华楚报刊中心
国内刊号:CN 42-1768/I
国际刊号:ISSN 1672-3996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wxjy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文学教育
主      编:王先霈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湖北省武汉市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范文-对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思考-文学教育

 对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思考

孙云波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云南省,昆明 650500)
摘要: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调查,本文讨论了外语教师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对文化内容的认识,及文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试图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内容;文化教学方法
一、 引言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状况调查显示:我们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阻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文化素养,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一般社会交往、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英语教师须认真反思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认识、对文化内容的认知与选择、以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如何影响英语教学,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是英语教师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笼统、含糊的层面。语言,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工具,这种狭隘的工具观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系统本身,忽略了语言外的种种相关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乏孤立地教授语言的现象,以为只要能正确地使用同一种语言符号,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就能进行交流。文化,往往被视为一个额外的成分,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以帮助学习者清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
其实,文化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就其与语言的关系,Nunan 精辟地指出,“假如我们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那么其实文化是每一种语言的核心”。[1] 他以英语中的“有定性”(definiteness)这一复杂的概念为例说明为什么掌握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的使用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习者母语中没有“有定性”这个概念,其用法又很“微妙”。在他看来这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文化概念。[1]而这样的文化知识储存于语言中,蕴含在语言使用中,只能通过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才能获得。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其语言结构、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那么,学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该语言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
无疑,学习者来到课堂带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及语言知识,而非一张白纸任由老师在上面描绘;他们试图利用这些知识解读他们进入的这个新的社会、文化及语言世界。有时原有的知识对他们有帮助,有时会误导,例如,学生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诠释目的语文化,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误。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学会了解和尊重文化,他们才可能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正如Nunan所言,“语言的习得是一种个人和文化层面的转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1] 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结合相关的文化来进行,使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肤浅认识,我们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基本是分离的。语言教学还是教语言,即语音、语法、词汇这些语言形式,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文化教学主要通过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来展开,但这类课程大多与语言课脱节,它讲授了一些英美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的作用。当然,不少教师也意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缺少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未能有效地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要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把目的语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因为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要想掌握英语就要了解和熟悉其文化。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其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须有关联
文化可谓无所不包。从文化的定义及所涵盖的内容可知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外语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文化方方面面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教授哪些文化内容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Hendon把文化分为大写C文化(culture with a capital C)和小写c 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2] 前者涵盖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建筑、音乐、科技等;后者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社会传统等。Brooks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出外语环境下的文化教学要有取舍,要注重对“生活模式”(即小写c文化)的教学。[3] 国内有学者,如张占一等,把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类。[4]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会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指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样的划分是否科学?因为两者无法科学地分开,它们有很大的交叉性。然而,上述两种分类有很大的相似性,小写c文化或交际文化描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规约,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应了解和遵循的原则,否则它将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甚至引起误解。它说明了交际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使我们明确了文化教学的重点,对外语教学中文化项目的选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们不少英语教师把语言和文化分别作为知识来传授,尤其把文化视为固定不变的“事实”,即大写C文化或知识文化。有的老师把英语文化教学等同于英美文化导入,即通过《英美文化》这样的课程来开展。因此很少在英语课堂中适时地穿插文化教学,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仍有文化障碍。固然,大写C文化或知识文化对学习目的语至关重要。胡文仲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中指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5 ]那么,文化教学应如何开展才能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值得探讨。
近年来,许多教师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日益重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介绍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这是语言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然而,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一定会随着外语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提高。[6]它需要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学习者态度的转变过程,它需要进行心理深层中的调整,从而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7]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个人选择,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和感受目的语文化,而非认同和采纳目的语文化。学习英语并不意味着学习者要去适应或接受英美文化。教师应对学生内心的想法以予关注,引导他们不以自己的想法为依据来衡量对方,也不盲目地效仿目的语文化。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不仅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还以英语为非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仅仅了解目的语文化(英美文化)是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解母语文化势在必行。张蓓等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关系。[8]研究表明要提高我国高校EFL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材不仅要包括目的语文化还要包括本土文化,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尤其是母语文化中独有的思想和现象。事实上,我们对自己本国文化的了解还相当地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对其文化渊源知之甚少。调查显示了学生的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欠缺,以及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交流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最直接、表层的跨文化交际失误。要实现跨文化的交叉交际,我们应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目的语水平的提高来带动母语水平的提高,并加深对两种语言文化的了解。[9]
 
四、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应采用启发式
基于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内容的肤浅认识,不少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大多采用灌输式而非启发式的文化教学方法,即提供相关的文化信息,介绍目的语文化的背景知识。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习者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另一方面使文化信息的选择以及传授受到局限。作为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研究生,教师应在语言教学中引导他们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能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在课堂上分享不同的信息和视角,从而拓宽文化教学的视野。
众所周知,与ESL不同,EFL缺乏文化体验和实践的环境,学习者很难从目的语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其行为,或感受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困境。因此,EFL需采用对比分析、案例教学等手段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冲突、化解冲突,而不是从单一的目的语文化导入来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例如,在《新视角研究生英语 读说写1》(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版)第六单元“失败的权利”一文中第7段涉及“个人主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它做出如下解释:
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也是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一种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以及任何其它外在因素以任何方式干涉和阻饶个人发展。……
对此,与之相对应的东方集体主义价值观应适时导入:
集体主义是主张从属社会,个人利益服从团体、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坚持个人服从集体,或者集体重于或大于个人。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
然而,这种抽象笼统的对比不易于学生从深层文化差异理解具体的行为表现。通过分析、讨论那些看似普通的、习以为常的真实表现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在某个方面的不同期望。例如,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很少主动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保持沉默。原因何在?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大多从个人的角度分析表层的原因,未能探究其深层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Hu&Grove指出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今天中国人认同的最紧密的团体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和社区。大学生按专业分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定位有赖于与他人的关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掌控着整个教学活动。当他们把这一信念带到美国校园时必然与美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自我表达的教育方法发生冲突。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协调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期待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中国学生的沉默在他们看来扰乱了会话的顺利进行,让他们不知所措,使他们疑惑这些学生究竟在想什么。这一课堂表现甚至被理解为缺乏对老师的尊重。[10] 通过上述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东西方价值观的理解,让他们感悟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并在理解冲突、化解冲突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真实的交际奠定基础。
 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体验文化。我们长时间置身于本国文化,很难意识到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当我们遭遇异域文化时,就不难体会到文化是何等重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习者如何使用语言,更为重要的是给学习者一个制造自己意义的空间,实现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他们可以发现在说话和思维的哪些方式上他们和别人相同,哪些方式不同。[11] 我们长期聘用外教给研究生上英语听说课,因此应利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失败案例,与外教探讨如何进行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课堂行为。同时,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在课内、课外与本族语者展开交流、对话,主动接近本族语者的日常生活,与异域文化近距离接触,以弥补EFL文化环境缺省的不足,从而体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一方的感受、想法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才有可能遭遇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和困境,并在理解冲突、化解冲突的过程中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五、结语
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调查表明,许多老师,包括外教,往往把文化视为一个额外的成分,而非英语课程的核心内容。就其原因,不难发现他们本身没有受过文化教学的训练,甚至不了解自身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教授文化;他们更多地是接受如何教授语言的训练。再者,目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也未充分体现文化的要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他们总是把语言与文化分离开,甚至忽视文化的要素,也就很少探究文化教学的方法。其实文化教学应适时地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方法应多种多样。由于文化是动态的、变化的、模糊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了解、感悟、体验不同的文化,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对文化的科学态度和信念,使语言教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新民.《语言教育新概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179-181。
[2] Hendon. Introducing Culture in the High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lass. Foreign Language Annual, 1980 13(3):191.
[3] Brook, N.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ual, 1968, 1(3):204-217.
[4]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 16-33。
[5]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 (4):45-51。
[6]王斌华. “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51-55。
[7]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 2000(3): 28-31。
[8]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62-68。
[9]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1): 59-64. 
[10] Hu, W.,& Grove, C. L. Encountering the Chinese: A Guide for Americ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1991:479-483.
[11]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