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032/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359
* 投稿网站
文教资料
《 文教资料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国内刊号:CN 32-1032/C
国际刊号:ISSN 1004-8359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wjzl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主      编:吴新江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江苏省南京市
定      价:24.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政编码:210097
范文-本科生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索-文教资料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编号:SKL-2015-170)的阶段性成果。
本科生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任宇涵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政部  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高校“思政导师制”是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从现有的实践而言,对突破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瓶颈,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思政导师制以沟通、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与辅导员制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关键词:本科生;思政导师;实践
一、“思想导师制”的由来及内涵
(一)“思想导师制”的由来
“导师制”源于19世纪初英国的牛津大学,由威廉•威克姆主教首创。“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这一制度自创立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解放以后,曾留学于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将导师制推介到我国,但最初只在研究生培养层次实行。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阶段也实行了导师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导师制”的启发,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了“思想导师制”,在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创新运用,较早是由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具体做法是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的基础上,调动任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潜能,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做全方位指导。打破了高校以往的单一辅导员制和单一的学习型导师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之后,中国计量学院把实行“思想导师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了大胆尝试。该校的思想导师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首席思想导师(由公共政治理论教学研究所教师担任);第二是兼职思想导师(由各分院从事相关组织工作、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担任);第三是专职辅导员。思想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等等。此外,对思想导师的聘任方法、管理、考核和具体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等该学院均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
(二)“思想导师制”的内涵
思想政治导师制,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的制度,是对传统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处团委相结合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旨在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思想导师制”,目前并没有科学的内涵界定,在学术界和理论上也未达成一致和共识,只是各学校在实践中的一些有益尝试,大体呈现出以下共同点:第一,均是为了解决新形势下学生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所设置;第二,都是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模式;第三,都是为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原则,打破了教书和育人各自为政的孤立局面;第四,都在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实施方案和部署,并取得了一定的突出成效;第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二、实行高校本科生思政导师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高校本科生“思政导师制”是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就现有的实践而言,对突破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瓶颈,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行本科生思政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客观需要。本科生思政导师制以沟通、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与辅导员制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它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发展要求,增进师生关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科生思政导师工作在思想政治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情感指导: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心理问题疏导:利用日常的心理咨询等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矛盾;学习辅导:对他们进行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高校本科生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健全高素质的思政导师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选聘优秀思政导师是关键。本科生思政导师应优先从专任思政教师中选拔。一方面是其专业知识背景决定,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决定。对于非思政课教师能否担任本科生思政导师,笔者认为,非思政课教师担任本科生思政导师必须是具备三年以上学生管理工作者且懂教育学和心理学。否则不予考虑。目前,我校已在本科生中实行了思政导师制,并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选拔了具备导师资格的优秀导师,要求导师们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在政治思想方面,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道德方面,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业务方面,必须具备娴熟、过硬的本领;在教学科研方面,必须具备认真端正的教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成果不断的科研水平;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指导方面,必须具备较高的热情、爱心和责任心。在思政导师制进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设计了思政导师制实施方案和各项规章制度。目前,学校本科班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思政导师落实制度,营造了良好的思政导师互动交流环境。
(二)合理制定思政导师工作职责
明确目标定位,合理制定思政导师职责。本科生思政导师制以沟通、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与辅导员制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是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之一。思政导师制与后者的工作内容难免重合之处,但其工作重点与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各有侧重。思政导师的职责重点包括:熟悉本科生学生手册、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熟悉本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等。同时,思政导师还可利用人文素质课、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等方面的调研;在大学生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养成方面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三)不断拓展思政导师实践活动平台
不断拓展思政导师实践活动平台,充实思政导师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沟通平台,对巩固思政导师工作十分必要。首先,提倡“走出去”,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锻炼大学生。如组织学生带着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到农村、工厂、部队参观调研。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鲜活的材料和历史资源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其次,利用“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请专家、劳模等作报告、座谈讨论,用鲜活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得到真切的体验,思政导师则适时主动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家庭等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供帮助。在校内还可通过开设思政主题活动日,由思政导师策划、专职辅导员组织实施,让学生围绕思政工作的不同主题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道德修养, 使思政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让学生选择学校、爱学校、以学校为荣。思政导师对待学生既要热情关怀又要严格要求,应通过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立、自强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积极构建思政导师学生管理与专业参与水平双重评价机制
构建思政导师学生管理与专业参与水平双重评价机制,是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整合教科研与学生管理资源的切入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导师的角色定位不能只局限于青年学生成长的“保姆”身份,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导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们的专业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双重培养管理机制,能充分发挥导师专业指导和思想政治管理双重教育优势。既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管理,又能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安排学习过程,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并能在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双重培养模式实行后,思政导师的工作考核不仅要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及成效,同时在专业教学领域也要对思政的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全面检测思政导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程度。这就要求思政导师注重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主动加强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的认知和消化,避免在学生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隔靴搔痒”,从而更有效、更专业地全程、全面参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慧琪.本科生专业导师与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优化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10):56-58
[2]杨辉.以思想导师制为契机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8):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