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与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217/O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72X
* 投稿网站
数学学习与研究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数学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吉林省数学会
国内刊号:CN 22-1217/O1
国际刊号:ISSN 1007-872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huxuetougao@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
主      编:刘彤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吉林长春
定      价:22.00元
收      录:知网、维普
社      址:长春市净月开发区金宝街118号
邮政编码:130117
范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与研究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璠琼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孟坝初级中学  744506
关键词: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应该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从而使学生会学数学、喜欢数学。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为了学生正确认识“单价一定时,总价与数量的关系”,我带领学生走进小买部,先调查几种商品的单价,然后进行虚拟购物,不必讲解学生就会正确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身临其境,学用结合,学生兴致特别高。即学到了知识,又长了本领。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一个正方体的纸盒。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即了解它们的相同点,也了解了    两者之间的区别。回头再读课本,顺利地完成了教材内容。这样设计,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之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主观上愿意学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传统教学法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现象。如在计算数学,学生在反复类比中,学习枯燥的数学机械的解题技能,但难以将这些知识技能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现实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的情境学数学,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原型。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的时候,组织一次学生十分喜欢的体育活动———跳绳子。让他们如实记录每个同学跳的次数,再让他们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表:五年级部分学生1分钟跳绳数统计表
姓名 李强 张明 刘伟 王永 ……
数量 88 92 78 57 ……

    问:(1)从此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从提出的问题中任选两种编两道应用题。(3)小组交流所选问题的计算步骤。
    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这里提供生活化的情境,一是让学生对数学有种亲切感,二是想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另外,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这里让学生任选两个问题去编应用题,学生做题时信心十足。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知识主动探索,领悟算法,再在小组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在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个过程不只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有关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亲自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五年级教室的长和宽,然后选择:l:100的比例尺,画在本子上。
丈量结果如下表:
教室 实际长 18米 实际宽 4米 比例尺
校园 实际长 110米 实际宽 50米 1:100
在这次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通过这次活动,即煅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生活与书本知识联系了起来,也使学生消除了对应用题的害怕心理。
四、重视练习设计,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实现。结合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练习,使练习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例如,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时,组织一次购物活动:让两组学生都拿10元钱到商店分别买每包0.4元和每包0.50元的方便面,钱买完为止;另一组学生买0.10元的橡皮擦,买10个、买20个,买30个各需多少元?活动结束后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计算。对学生编的应用题进行归纳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是这样编的:(1)买每包0.40元的方便面只买25包,买每包0.50元的能买多少包?0.50x二0.40x25(2)买每包0.50元的方便面只买20包,买每包0.40元的能买多少包?0.40x:0.50x20(3)10个橡皮擦1元,5个橡皮擦多少元?1:10:x:5(4)20个橡皮擦2元,8个橡皮擦多少元?2:20:8:x(5)30个橡皮擦3元,11个橡皮擦多少元?3:30=x:11。
以上练习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