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9/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3002
* 投稿网站
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 》
级别:国家级     分类:教育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国内刊号:CN 11-5349/G4
国际刊号:ISSN 1673-300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edu1934@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生活教育
主      编:许承明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16.00元
收      录:知网、维普
社      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范文-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生活教育

 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魏保强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 256300
摘要: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中学生所处的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中学生要从根本上勇敢面对各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拼搏,才能真正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达到身心的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 青少年 心理问题 防治措施
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从心理学角度讲,3岁以上的人都有可能被心理问题所困扰。11岁到 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学生所处的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 
根据笔者的调研,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可大致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强大压力。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应试教育挟持了老师,误导了家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层层加压,最终压到学生身上。据统计,79%的中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40%-50%的学生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30%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不刻苦;有20%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肚子疼”等借口逃避学习。学校的压力使得中学生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不主动,与同伴关系淡漠,这些都是极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第二,家庭环境不良。大多数父母不能给青少年以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而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误认为,只要物质上充足,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这种缺少精神基础的物质支持,对于中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有些父母关系不和、离异,教育方式不良,不懂得、不理解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对他们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这种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损害更大。形形色色的不良家庭环境形成的各种压力使脆弱的青少年无力支撑继续承担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迷失了良好生活和未来前途的希望。
第三,难以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如初恋失恋、与异性朋友发生感情上的纠葛和冲突等。步入青春期,中学生在交往的质和量上,交往的内涵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异性交往频度上升,初恋失恋等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尽管渴望与异性交往,但青少年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只要被异性拒绝,被教师和父母排斥,中学生就会倍感痛苦、孤立和无助。与异性交往的失败,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引起他们自杀的倾向。
    第四,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有些中学生受到遗传和各种现实因素影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笔者曾对随机选取的100名超过16岁的中学生作了两项调查,SDS(抑郁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竟然有超过15%的学生有轻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倾向,有8%的达到中度抑郁,6%的达到中度焦虑。抑郁和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另一重要根源。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尽可能消除其心理问题,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党和国家要加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力度。当今,大多数中学只有少数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这是中学生多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适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这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改变现行的课程安排,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多培养优秀的心理教师。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普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同时,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只有党和国家加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力度,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掌握中学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这可以有效地降低考试焦虑和厌学情绪。教师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真正的教育应是心灵的对话,教师要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只有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与他们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的交流打下基础。师生在爱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握沟通的恰当时机、采用艺术性沟通方式和无处不在的沟通途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收到教育预期的效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并把特点发展成特长,对中学生的教育则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尊重理解,对于中学生的个性健康有重要意义。学生拥有健康的个性,就不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干扰,最终实现心理健康。
家长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对家长人格品质的最好检验,并能有意无意地为孩子所体验,也就有可能迁移到他们身上。夫妇之间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对邻居通情达理,孩子就善于团结伙伴。有些父母言行粗鲁,争吵成风,与邻里不和,孩子不仅自卑烦躁,也容易蛮不讲理,出言不逊。有的家长不尊敬老人,甚至虐待,孩子也跟着学,认为人老了无用,对老人冷酷,缺乏同情心。另外,家长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中学生心理和谐,积极进取,充满阳光。
结语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缺一不可。相对于有形的容易观察到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则是无形的,不易察觉的。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以及中学生自己认真体悟,努力去维持心理的健康。无论采取何种消除心理问题的对策,最终都要归结于中学生自身的改变,这是内因,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帮助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中学生要从根本上勇敢面对各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拼搏,才能真正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达到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
[3]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4]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