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9/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3002
* 投稿网站
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 》
级别:国家级     分类:教育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国内刊号:CN 11-5349/G4
国际刊号:ISSN 1673-3002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edu1934@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生活教育
主      编:许承明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市
定      价:16.00元
收      录:知网、维普
社      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范文-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主宰课堂-生活教育

 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主宰课堂

  ——谈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邓芳芝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  山东平度   266700   
 
作者简介:邓芳芝(1964-9)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现任职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能否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新课改   师生互动  课堂   引导
我们教师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发展。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这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因为自主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 面对教师同样的学习要求,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智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应该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地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学习方式。
1、学法的选择。如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在讲“台湾的山多,山谷也多”一段时.我给出了“画、说、读、评、”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一种方式来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气氛活跃,效果甚佳。
2、情感的选择。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品读课文,理解诗句“游子吟”的含义。在课文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然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学习,或欣赏、或交流、或朗诵。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效果极佳。
(二)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会质疑,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常常在课文后附带 “思考、练习”之类的作业。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解答,很明显,这是让我们逐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那么,到底应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的做法有:
1.营造环境,让学生敢问。教师要有民主精神,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自由轻松的学习,积极踊跃的质疑问难,凡是能大胆提问题的同学,都应给予鼓励和赞许(如语言的激励、手势地肯定,眼神地默许等),对不能提出问题的同学,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树立自信心。
2、体验成功,使学生爱问。虽然孩子们有爱问的天性,但主动的问题意识是后天培养的。因此对于学生的问题千万不能置之不理。不管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及时解疑评价,表扬他们的想象能力,鼓励他们提问领域的广泛,这就不仅包括课内的,也包括课外的问题。如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等等方面。由爱问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质疑、爱问,教师的答疑一定要热情,并适时的引导学生合作解决、课外解决。另外,还可以开展“问题小明星”、“问题专家”等奖励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爱问风气。 
3、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学生仅仅爱问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善问,培养和提高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和能力。
(1)、模仿教师提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往往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在教学中,特别是一年级, 我们教师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提问,提问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组内讨论提问。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内容,各成员分别提问,然后评出代表小组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台湾的蝴蝶谷为什么那么迷人?诺贝尔为什么到湖里的船上做实验?银河里真的有清澈的河水吗?青海湖鸟岛会有哪些珍贵稀有的鸟?等等。
另外,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夜晚的实验》一课中,斯帕拉捷为什么选择夜晚做实验?围绕中心质疑:《学会合作》一文中怎样才能与别人搞好合作?推敲语句质疑:《滴水穿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情呢?拓展想象质疑:学了《诺贝尔》一文,引导学生想象: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用于战争,诺贝尔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此外,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 如,可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之后让其质疑问难,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提问,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或者,教师在讲课文以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你打算怎样学懂这篇课文?教师与学生共同来探讨,确定教学思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参与态度、深度和自我进步上,采用师评、生评、自评的方式,通过评对错、评新意、评感悟,力求答案“百花齐放”,见解‘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而对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给予充分的欣赏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评价。产生“我做主”、“我发现”“我能行”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
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自我孤立的学习,更不是无目标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合作和帮助下。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与学是双向的, 教师与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合作关系。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位置逐步从讲台上转移到学生的背后,教服务与学。学生在自己探索或合作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 ,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用心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随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把握住教学指导的切入点。教师的指导不是干涉,更不是替代,是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发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是一种“雪中送炭”似的指导。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结尾段时,组织学生拓展性学习:“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当学生被这个问题所困惑时,老师适时给予突破趋向性思维的点拨:“大家可以围绕骄傲和谦虚这对反义词发表见解”仅此一点拨,孩子们的话题就犹如泉涌。这种点拨式的指导,不仅能激发出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还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发散发展。
另外,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课文,光靠读、悟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这时不妨让学生在动手参与中加深理解。如,学生在学习《谁的本领大》一课时,“谁知那孩子的外衣裹得更紧了”一句中的“裹”字,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字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单凭文字语言解释,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因此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读课文,我来做那个被风吹的裹紧外衣的孩子。我一个简单的裹紧外衣的动作就让学生茅塞顿开。我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懂了这个“裹”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裹紧外衣给我看。这样师生互动,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激发了学习兴趣,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总之,新课程为我们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合作体验成功、体验参与的过程。因而,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氛围,建立一个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主宰课堂。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