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51-1677/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181
* 投稿网站
时代教育
《 时代教育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半月刊
主管单位: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国内刊号:CN 51-1677/G4
国际刊号:ISSN 1672-8181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sdjy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时代教育
主      编:王大平
出版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区:四川成都
定      价:2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
邮政编码:610016
范文-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时代教育

摘 要:文章从分析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手,就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变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它探讨的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因素的最佳结合与构成。具体来说,是由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故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纷纷研究的对象。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随着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和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明显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了严重的缺陷,故探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随着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和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对多样化,我国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明显与之不相适应,出现了严重的缺陷,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
1978年,我国研究生开始恢复招生,由于当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严重匮乏,硕士研究生教育确定为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的高级人才,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从事高深的科学理论研究”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标准较为单一。但在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处于相对单一化状态已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目前各高校自定招生的形式,人数虽有大幅度增加,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生的层次与类别结构,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仍沿用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一些重点高校虽然缩短了硕士生培养年限,但在总体上,硕士生培养要求仍然与传统要求一样,并未冲破传统的硕、博分段式培养,仍未从整体连贯性角度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做出划分和规定,导致研究生培养标准与模式模糊。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仍坚持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造成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2、课程设置不够优化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够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硕士研究生课程普遍偏多,“因人设课”的现象依然存在,每个教师都想上一门课,开设了许多不必要的课程,而且课程内容陈旧、知识面窄、课程体系不科学、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手段落后等现象,严重忽视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不考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其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更不用说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在争议性的问题和一些边缘学科及高新技术的研究等。再次,基础科学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与实验训练课结合不够紧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忽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程技术类及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研究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课。
3、管理机制不顺,研究生培养缺乏个性
笔者这里说的“个性”,是指学生在思维方式、学术思想、科研态度上充满个性,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有理有据坚持到底的做学位的态度。这种“个性”的培养注重的是“多样灵活,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强调不同学科、不同生源应有不同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无一套严格的考试、考核等管理制度,导致研究生培养缺乏个性。就考试管理制度来说,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只有形式上的“严入”,实行“大统一”的考试选拔,统一的考试试题形式,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往往将一些有高度创造性,但不一定获得高分的生源拒之门外,这种死板的招生方式,很难培养出个性化人才。就考核制度来说,不管学术性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考核标准均采取“学位论文”的形式,而往往像工程设计、工程软件,解决实践中疑难问题的问题,却不能作为一种毕业论文的形式,统一的学位论文考核,不易培养个性化的学生。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类型要求的变化,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类别的划分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对培养全过程进行调整,以多样化取代单一化,以个性化取代统一化,以弹性化取代固定化。
1、 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
综合起来,搭配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培养各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1]所以,反映到研究生教育上也一样,为了适应社会职业多元化的特色,必须要求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据国际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课题型培养模式、合作型培养模式和论文型培养模式等。我国在确立研究生培养模式时,可借鉴他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采取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时要注意分层、分类别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既要区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博士生培养模式;又要区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 培养目标的多样、具体化
一般认为,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
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才能满足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所以需确立多样化的、具体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首先,分层确立。如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博士生教育是以培养高校师资、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确定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如法律、工程、教育硕士等都有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还要遵循不同学科、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同一学科、专业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的原则,如一些工程技术学科除了能够培养技术专家外,还能够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
3、 课程设置的弹性化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弹性不足,往往一个专业只有一种培养方案,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社会又需求不同类别的研究生,所以要根据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不同课程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设置不同的由学生自选的课程模块组,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数,设置大量与专业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类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学校选课,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顺序和时间。另外,研究生教育类别不同课程设置要不同。如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结合实践组织课程教学,课程体系要体现实用、实践、实效的特色;学术性硕士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系统、重基础的传统,又要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培养有发展“后劲”、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培养过程的个性化
培养过程的个性化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
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独特的兴趣、能力和气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的招生。招生时要据各学科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设立具有个性化发展的专业试题,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不同思维的答题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中选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研究生生源;(2)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导师要与研究生共同协商、确定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学习进度如何安排、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等,都应该因人而异;(3)个性化的导师指导。导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不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4)个性化的学位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打破统一的学术形式,可以用调查研究报告、科技发明成果、项目策划书等样式来替代。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 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
3左兵.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12)
4刘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4 (6)
5周叶中.多样化需求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17)
6陈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