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汇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74/G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7894
* 投稿网站
科教文汇
《 科教文汇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教文汇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4-1274/G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tougaokjwh@126.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主      编:李小波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安徽合肥
定      价:1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邮政编码:230001
范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性标志——幼儿投入状态-科教文汇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性标志——幼儿投入状态
——中班科学《纸条大力士》课堂观察报告

戴雪芳,史春晓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215200

摘要:随着我园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幼儿如果能够积极投入活动,将会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师如果能够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幼儿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投入于课堂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直接体现为对教学活动的投入状态,幼儿是否投入和投入程度如何,维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们以课堂观察为载体,从教师、幼儿与环境三个方面对幼儿投入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课堂观察 幼儿 投入状态 
一、观察背景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评价幼儿发展情况的基本途径。本次观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即了解和评价幼儿在课堂上的投入状态,分析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幼儿的投入状态是一个坐标,它最能显性地说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我们小组共五人以“幼儿投入状态”为切入点,观察了一次中班科学活动《纸条大力士》,每位教师选择5名幼儿进行观察,主要对其倾听、举手、发言、提问求助、合作行为、操作、捣乱、游离课堂等状态进行观察,记录方式为打“√”和画正字。
现将观察过程、所得数据及所想所思报告如下:
二、本次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⒈基本过程描述
本次观察中,我们共对25名幼儿进行了针对性的观察,观察的内容为幼儿的投入状态。本次观察的量表中主要有8种行为表现:⒈倾听;⒉举手;⒊发言;⒋提问求助;⒌合作行为;⒍操作;⒎捣乱;⒏游离课堂等。就这几种行为,我们将其分成三种行为表现:⒈一般性投入;⒉非常投入;⒊非投入。
⒉专题观察后数据的统计
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每一种行为都进行了详实的记录。
行为类型 观察记录
一般性投入 第一、三、五环节(导入、第一次交流、第二次交流)幼儿大都进行了倾听,统计为73/79,占比92%。
非常投入 幼儿举手共99次,获得发言机会共13次,举手获得发言的机会是13%。
在第二、第四操作环节所有幼儿都参与操作,操作参与率是100%;无人游离,出现3次合作行为。
向老师求助行为3次,主动提问为0次。
非投入 两次交流环节出现捣乱现象2次,游离课堂8次。
三、本次专题观察结果的初步分析
从幼儿投入状态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次活动他们倾听状态比较明显,占总数的92%,发言也占了13%,足以可见他们的投入状态较好,一直处于投入的学习状态,表现也比较积极;主动提问为零,合作行为出现了3次,可见幼儿没有主动发问的习惯,合作意识不强。下面就该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一个初步的概括:
⒈导入环节
在教师提问后出示的三种纸条激发了幼儿探究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能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是一个学习良好的开端。幼儿表现都非常投入,多次举手且有发言,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活动积极性很高;小朋友基本上都比较投入,能够倾听老师的提问,并做出相应积极的回应。
但有2名幼儿没有认真地倾听,经常左看看右看看。其他幼儿都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活动。一幼儿在记录自己的猜想时不知从何入手,于是向老师求助,老师用语言告诉她:“画个笑脸就可以了。”然后走掉,幼儿仍然不知道怎么操作,看看边上小朋友的记录板,然后开始记录。另一幼儿迟迟没有动手记录猜想,直到老师统计完后,才开始看着黑板上的大记录表记录。也就是说她在统计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发布意见。
⒉第一次游戏
由于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在新的物质刺激下,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参与到了活动中,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比较活跃,每一次操作都会说很多的话,“耶,我成功了!”“咦?为什么我用报纸失败了?我再来试一次吧?”“为什么我用宣纸都不行啊?”……可见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十分喜爱这样有趣的实验,他们就好像在玩游戏一般。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孩子们很少将老师实验之前提出的要求真正的实施。孩子们都只操作,而忘记记录。我也在反思,如果一定要求孩子用记录纸来记录他们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孩子们操作游戏的兴致,但是如果教师已经将要求提出之后,孩子们并没有实施,那么是否要归结于孩子课堂表现不够积极。关于这一点值得斟酌!
⒊第一次交流
教师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与幼儿交流时,大部分幼儿都处于倾听状态,幼儿的回应很积极,他们频繁的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也发现当老师提问之后,没有要请到的幼儿有的就开始不停的和后排的幼儿开始交流自己记录纸,讨论兴奋之余还会站起来。有个别幼儿在交流时处于游离状态,盯着自己的记录表,没有回应。有时倾听一下,有时互相说话。
在交流报纸时,老师总结:“报纸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这时幼儿喊道:“某某某力气大,叫他来拎都能成功的。”老师没有回应。这里老师可以与幼儿探究:“为什么有成功有不成功?”可以与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比如是否因为方法不同等。
⒋第二次游戏
再次实验时幼儿比较活跃,都非常积极参与。但实验时,很多幼儿还是只利用第一次操作时的方法进行实验,没有想出更多的方法。
⒌第二次交流
总体来说,因为实验的成功,幼儿都十分想和老师还有其他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故该环节大部分幼儿都十分积极的举手回应老师。但是有部分幼儿处于游离状态,并相互说话。个别幼儿还摔倒了。
四、影响幼儿投入状态的因素分析
㈠教师的影响
⒈提示语作用
⑴口语
当教师出现的语言类似于“谁认为宣纸不能提起水的请举手”“这样对吗?”时,幼儿基本能领会教师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对幼儿否定、封闭性的语言或者在情境下教师的提示或暗示语,很容易造成幼儿在语言和思想上的“趋炎附势”,幼儿跟着教师的思路和脚步,容易降低活动积极性,从而影响良好的投入状态。反之,教师对幼儿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幼儿良好的投入状态。
⑵身体动作
活动中教师及时的用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意会的微笑,竖起大拇指的手势、用手摸着幼儿的头等身体动作有利于幼儿良好的投入状态。
⒉材料的选择
⑴教具
教师在幼儿猜测时用笑脸符号区别成功与失败,将笑脸的标志贴在大记录单上,导致幼儿在操作时担心自己实验失败,不敢大胆实践,影响幼儿的投入状态。其实实验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宣纸能否提起水,怎样改变宣纸的状态能提起水,并不是三种纸条提起水在成功和失败上的情绪对比。
⑵学具
在幼儿操作时使用的宣纸宽度略窄,幼儿尝试几次很少成功,降低幼儿投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操作时,给幼儿人均分配的纸条有限,操作次数有限,幼儿体验的次数降低,在实验后的交流环境就缺少了分享经验,影响了良好的投入状态;放水的篮子很深,影响了实验结果,减少了成功的几率,降低幼儿投入的积极性。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幼儿成功的体验是很需要的,能满足幼儿学习的乐趣,建立学习兴趣。
㈡同伴的影响
观察中发现性格外向的幼儿在各自的组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会将自己的操作步骤说出来分享,引领同伴。而同组有个别幼儿跟着他人操作,自己的意见很容易被同伴左右,被同伴影响的幼儿的投入积极性没有主动参与的幼儿高。
㈢环境的影响
教师为幼儿的每次操作配上合适的音乐,创设舒适、幼儿操作方便和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活动的良好投入。
四、对本次观察活动的建议
⒈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巡视者,而要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对操作成功的幼儿给予适时的表扬与鼓励,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的幼儿给予帮助与指导。另外对于这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弱势幼儿,老师更应该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与老师产生有效的互动。
⒉教师应考虑材料投放与安排的合理性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纸张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些老师事先未预设的问题,例如第一次操作时宣纸拎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教师应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出现未曾预料到的问题时,要及时引导解决,不能回避。
⒊教师的提问与回答不应否定孩子
在第二次操作如何用宣纸拎起水时,幼儿提出减少篮中的水,还有幼儿提出多加上几张宣纸。这几种不同的“声音”都被老师的一句“不可以”给无情地扼杀了。这在注重探究的科学活动中无疑是打击了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发散性思维。老师应该采用引导式、发散式的语言来给予幼儿探索的欲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这才是科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应该多多构思,将所有幼儿感兴趣和适宜的学习方式都考虑周到,才能调动幼儿良好的投入状态。在教学中,能读懂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也是必要的。只有做到心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课题,方能实现“重过程去结果”的宗旨,才能让幼儿真正在活动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