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汇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74/G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7894
* 投稿网站
科教文汇
《 科教文汇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教文汇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34-1274/G
国际刊号:ISSN 1672-789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tougaokjwh@126.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主      编:李小波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安徽合肥
定      价:16.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
社      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邮政编码:230001
范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科教文汇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
鸦明怡张翼白雪莹葛志宏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摘要:本文以南京三大不同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以belay理论为基础揭示了处于这一阶段水平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belay理论;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at three universities which are at different levels in Nanj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difficulties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encounter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Belay theory. Besides, it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in developing such competenc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lay theory; an investigational study; countermeasures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共同语言越来越凸显其在世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英语已不能被视为某些民族或个人作用,除了在英语母语者内部使用以外,英语更多的出现在跨文化的交流之中。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无疑成为本世纪最显著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带来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协调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已不是单纯掌握英语语言或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发展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升学和考试以及职业发展需要。同时听说读写译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然而,当今英语专业的我们能力发展的并不平衡,虽然语言技能的掌握已相当熟练,但是文化知识却十分匮乏,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从而导致了一种高分低能,即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现象,而造成的这一现象原因就是重视程度的不够。
本项目旨于揭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上的问题,并且分析造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缺陷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这对于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跨文化能力的重视,提高对西方文化的包容度和敏感度,以及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异族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研究模型有很多,例如Spiztberg和Cupach 提出的七维度模型,Belay提出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本次调查以Belay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对南京市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实证调查。Belay根据学者们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行了综合提出了以下描述性理论:
1、认知角度:通过理解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来改变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2、行为角度:语言能力、行为的灵活性以及社交技巧等,具有良好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共感性,能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
3、情感角度:关注由于环境、人和情感的个体情感或感受方面的变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与普遍性,笔者将调查问卷发放至3所综合实力,学术氛围不同的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手中,希望通过他们提交的反馈答案探究出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具体特征,以便于相关对策的进一步提出。
经过为期两周的问卷发放与收集,笔者向3所学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各发出50份调查问卷,合计150份。回收过程中,发现无效问卷(未填写完整)4份,实际收回问卷146份。
以下为问卷中部分题目及相关分析:
1.你喜欢和外国人进行交谈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河海大学
 
14%
(7人)
36%
(18人)
50%
(25人)
0
南京理工大学
 
14.3%
(7人)
46.9%
(23人)
36.7%
(18人)
2.1%
(1人)
南航金城学院
 
6.4%
(3人)
42.6%
(20人)
51%
(24人)
0

    2.情感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你

 
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模棱两可
D完全不同意
河海大学
 
44%
(22人)
40%
(20人)
16%
(8人)
0
南京理工大学
 
34.7%
(17人)
53.1%
(26人)
10.2%
(5人)
2%
(1人)
南航金城学院
 
17.1%
(8人)
63.8%
(30人)
19.1%
(9人)
0

3.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你

 
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模棱两可
D完全不同意
河海大学
 
56%
(28人)
36%
(18人)
8%
(4人)
0
南京理工大学
 
36.7%
(18人)
55.1%
(27人)
8.2%
(4人)
0
南航金城学院
 
12.8%
(6人)
46.8%
(22人)
40.4%
(19人)
0

4.你了解“跨文化敏感性”这个词吗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了解一点
D完全不了解
河海大学
 
2%
(1人)
14%
(7人)
46%
(23人)
38%
(19人)
南京理工大学
 
0
18.4%
(9人)
44.9%
(22人)
36.7%
(18人)
南航金城学院
 
6.4%
(3人)
34%
(16人)
51.7%
(24人)
8.5%
(4人)

以上一组主要从情感角度出发,对3所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情感态度进行了摸底式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这3所学校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共性。由前两题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持一般态度,部分学生抱有相当高的热情,而也有极少数学生对此并不感冒。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环境背景,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周围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双方交际能力,效果的巨大因素。但在跨文化敏感性这一概念上,许多学生对此了解极为片面甚至一无所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以上3所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情感能力大致归为热情有余,准备不足。
5.和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时你会想他提及自己国家的文化吗

 
A总是提及
B经常提及
C很少提及
D从不提及
河海大学
 
6%
(3人)
48%
(24人)
44%
(22人)
2%
(1人)
南京理工大学
 
10.2%
(5人)
65.3%
(32人)
24.5%
(12人)
0
南航金城学院
 
6.4%
(3人)
51.1%
(24人)
42.6%
(20人)
0

6.和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时你会和他产生共鸣吗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有点困难
D完全不能
河海大学
 
2%
(1人)
40%
(20人)
54%
(27人)
4%
(2人)
南京理工大学
 
0
47%
(23人)
51%
(25人)
2%
(1人)
南航金城学院
 
0
40.4%
(19人)
59.6%
(28人)
0

7.和英语母语交流者进行交流时总是能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交谈话题吗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有点困难
D完全不能
河海大学
 
4%
(2人)
58%
(29人)
38%
(19人)
0
南京理工大学
 
8.2%
(4人)
59.2%
(29人)
32.6%
(16人)
0
南航金城学院
 
8.5%
(4人)
53.2%
(25人)
38.3%
(18人)
0

以上题目从行为角度出发,考察了各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实战能力”与心得体会。由于文化背景,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学生在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影响交流正常进行的障碍。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在交流时遇到的问题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都会将本方文化牵扯入对话当中,并且对外来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绪,甚至不少同学表示很难在跨文化交流中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
在寻找恰当话题的方面,不少学生也存在着苦恼。据统计内容来看,每个学校都有90%左右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项不大容易的任务,仅有很小一部分表示可以随遇而安,找到适当的话题。
 8.如何评价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非常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河海大学
 
0
24%
(12人)
64%
(32人)
12%
(6人)
南京理工大学
 
4.1%
(2人)
20.4%
(10人)
63.3%
(31人)
12.2%
(6人)
南航金城学院
 
2.1%
(1人)
38.3%
(18人)
44.7%
(21人)
14.9%
(7人)

9.你认为______是阻碍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因素

 
A文化背景
B缺少交流机会
C自身不够重视
D其它
河海大学
 
24%
(12人)
70%
(35人)
4%
(2人)
2%
(1人)
南京理工大学
 
34.7%
(17人)
53.1%
(26人)
10.2%
(5人)
2%
(1人)
南航金城学院
 
8.5%
(4人)
68.1%
(32人)
23.4%
(11人)
0

10.你认为最理想的跨文化交流环境是

 
A校内英语
B出国留学
C观看美剧等娱乐节目
D其它
河海大学
 
4%
(2人)
88%
(44人)
4%
(2人)
4%
(2人)
南京理工大学
 
4.1%
(2人)
89.8%
(44人)
6.1%
(3人)
0
南航金城学院
 
2.1%
(1人)
70.2%
(33人)
25.5%
(12人)
2.1%
(1人)

 通过以上题目,笔者对各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出于种种原因,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示满意。而在培养与提升途径方面,有绝大多数都认为出国留学是最理想的跨文化交流方法。此外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应当学以致用,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创新与拓展当中。
   除此之外,我们不难看出许多被调查者都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文化传播当中的重要性。生活离不开文化,而文化需要不断被传播,这就体现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只要把上述调查中提到的问题加以重视,相信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满意结果是水到渠成的。
3.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3.1创造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周围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等是成为影响双方交际能力,效果的巨大因素。因此,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的创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1)出国留学或短期访学2-6个月。从调查结果来看,河海大学8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选项,南京理工大学89.8%,南航金城学院70.2%,因此,学院应当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提供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2)校内英语。在校内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的途径众多,例如英语角,英语短剧表演等等。作为文化交流的优秀平台,英语角能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与外国友人接触的机会。英语短剧表演能够带领学生体会西方文化,培养西方式的思维方式。(3)西方优秀影视展播。调查发现,美剧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将学生带入文化情境中去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定期为学生放映有关典型文化和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电影或纪录片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3.2加强平时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本研究在三所能力不同的学校进行取样,发现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上也会遇到的问题,但相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相对较少,这说明平时文化知识的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生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对词汇、句子语法的讲解,忽视对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文化知识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同时,学生还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这严重影响其对语言文化内涵差异的认识。基于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对待文化课,课外也应阅读一些有关外国文化的书籍。学院应设置专门的社会文化课,比如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等等。学习中国文化史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学习了明清文化之后就可以去故宫亲身感受其文化。置身于这些文化建筑中,学生对其文化的了解更加清晰和深入。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则可以借助影像资料,在网络世界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们很容易得到各种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等学习资源。对本民族和外民族文化的了解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丰富的话题,不致于出现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
3.3多参加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归根结底,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之所以会出现找不到话题,紧张不安的现象的主要还是因为少有跨文化交际的环境或机会。学生应当具备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也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文化差异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南京2013年的亚青会和2014年的青奥会都是英语专业学生们实践的理想场所。学校也应当为学生广开渠道,提供出国留学的项目,或与外资企业互惠合作签订相关协议,给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异国文化,学以致用。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大的今天,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基本知识,而是多方位的综合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举足轻重。本研究以belay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三所层次不同的学校进行取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平时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多参加有关实践活动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和老师也应当多举办活动,尽量为学生在校内创造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和氛围。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2]张晶. 对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的新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 (5):89-92
[3]高兆金.浅议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8):58-64
[4]张玉.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36):90-91
[5]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6):54-57
[6]李立胜.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7-119

[7]王佳媛,冯惠民,王一安.浙江省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时代教育,200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