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适度拓展
郑玉琳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365000
[摘要]:新课程所倡导的“大语文”理念,它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寻找文本、学生、教师、生活的联结点,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由课内向课外适度拓展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文本,适度拓展。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提出了几条延伸拓展的途径,即补充材料、追本溯源、渗透写法、超越课堂。
[关键词]:适度拓展,延伸课堂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rich Chinese ",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try to find the connecting point of text, students, teachers and life in Chinese class, and from the introverted outside class, exp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capacity, expand more space, from a broader leve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 based on text, moderat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uthor combines som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poses several extension methods, including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race to its source, penetration writing and beyond the classroom
Key words: Moderate extension; Extend the classroom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大语文”理念,它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寻找文本、学生、教师、生活的联结点,将语文与生活、学习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有助于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
一、补充材料,有助于深度解读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补充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让学生了解,可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背景性知识。
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给学生补充《红楼梦》贾府家族有关的资料:《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都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贾母还在。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空白,及时地补充了贾府家族有关的资料,并对本课将要出现的三个人物林黛玉、老祖宗、王熙凤做了认真梳理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人物的兴趣。
二、追本溯源,有助于立体理解教材。
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教材中的《猴王出世》、《林冲棒打教头》、《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草船借箭》等分别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乃至作者的整个作品集,可以对课文加深理解,还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同时扩大了视野,增加了对名著的阅读积累,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长篇小说往往前后情节的联系很大,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贯穿好几个回目乃至全书的始终,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的理解都应结合全局考虑,节选的部分虽然都是书中的精华,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有必要联系书中的其他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其他情节。教学《林冲棒打教头》一课,若不联系书中前后的情节,就无法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林冲性格理解定会有重重障碍。因此,有效而精彩地为学生讲述相关情节,追本溯源,既是准确解读课文的必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得力手段。
三、渗透写法,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仅凭教师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是社会交际最基础的手段之一,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如有的课文,文虽短意犹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拓展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写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如教学《桥》一课时,在结尾部分,为了升华学生对老汉的情感,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老汉墓前读读自己写的话并配上《为了谁》这首动情的歌曲,表达他们对老汉的敬意。之后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并问学生:“在没看到这两句之前,你知道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吗?”大部分学生说:“不知道。”个别学生说:“猜到了。”老师接着说:“这样的结尾既让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并为学生补充扩展欧•亨利式结尾相关知识: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在学生初步感知后,出示《第三样配料》的结尾,举一反三,巩固知识。这部分知识的补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引起了学生了解欧•亨利,阅读欧•亨利文章的兴趣。
四、超越课堂,有助于阅读与生活同步。
“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彻底超越课堂、课本的控制”。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关注社会事务”,将阅读与社会生活结合,要把阅读的课堂延伸开去,读出广阔的视野,保证阅读始终与生活同步,与成长同步。语文教学都应由封闭走向开放,阅读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已是必然趋势。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向大自然、大社会汲取语文营养。请看《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 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老人与海鸥所带给我们的震撼。
课件出示:“世间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
生齐读、初步理解。
师:作者邓启耀老师是一位人类学家,这篇课文是根据他的原文《寂寞鸥灵》改编的(出示《寂寞鸥灵》),同学们看到题目没什么疑问?题目中“寂寞”一词说的是谁寂寞?(生:老人)在我们所学的课文里有没有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老人“寂寞”的地方呢?请同学们认真找一找。
生品味、交流。
师:老人这一辈子是孤独寂寞的,无儿无女,但换个角度看老人是幸福的,因为海鸥懂他,他并不孤独。《寂寞鸥灵》中的“寂寞”仅仅指这位海鸥老人孤独寂寞吗?我们走进他的原文看看。
师:他的原文共分为三部分,(出示标题)其中第一部分的标题是《独行的老人》,篇幅比较长,老师从中截取了一个段落(出示《独行的老人》片段)。
师:看完了原文的这两个自然段,你们对作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或者想说什么?
生:作者对老年人的关心。
学生通过对原文“后来我发现,像他这样的人不只一位,虽然不像他那么瞩目,但稍一留心,便可见到,在路边、天桥下、公园的石凳上,都能见到这样一些孤独的老人,没人陪伴,没人多看他们一眼,甚至没有一条小狗挨近他们。他们每天几乎都在重复自己习惯的同样的动作。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停滞了,太阳每天都是旧的。”等句子的阅读,了解了原文的写作意图,作者关注的是老人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的思考。
再如教学《少年闰土》,在学生对闰土小时候和长大后闰土外貌、言行的变化的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故乡》,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是有压力的,它也许会改变许多东西,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实现。小时候的许多梦想,长大后不能实现,这正是生活的本质。这跟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时的意图差的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如果通过本文的学习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由此可见,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由课堂延伸到社会。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阅读也不能因为离开学校就结束,必须向时空领域拓展延伸,教师善于抓住文本拓展延伸的契机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就会使语文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总第476期《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天 津 汉 沽 五中 王 琪《延伸视野 拓展思维》
作者简介:
姓名:郑玉琳;出生年月:1970年1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福建沙县;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