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99/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324
* 投稿网站
教育教学论坛
《 教育教学论坛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周刊
主管单位:河北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
国内刊号:CN 13-1399/G4
国际刊号:ISSN 1674-9324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jyjx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主      编:韩新保
出版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定      价:40.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石家庄市联盟路705号
邮政编码:050061
范文-微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

 微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陈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微课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新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微课的概念、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当注意方法策略,微课的应用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目前微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微课;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前言:
利用15分钟左右的视频,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一种被称为“微课”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兴起。今天,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如何让信息多媒体技术深度地融合于学科教学,是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深刻思考的问题。跟一般宏大丰富的课程相比,微课虽然非常短小,但是,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形式,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微课具有短小灵活的特点,使它的用途极为广泛。短视频微课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网络传播,特别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传播。因此在为数众多的信息资源模式中,微课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大众的心理,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迅速发展。
微课是以小步增进为原则,通常一个微课仅仅只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似乎推进的很慢,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慢。因为,微课的教学意义和知识内涵非常具有代表性。微课是通过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理念,进行微知识、微学习的不断的积累,最终积极掌握全面的知识。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通常以视频作为主要的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其中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等。同时,“微课”也是指以使学生获得最佳自主学习效果为目的,精心地以流媒体形式使完整的教学内容信息化呈现。 
虽然微课通常仅仅是讲授一到两个知识点,没有宏大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但是,微课主要是传递特定的知识点,知识内容,同时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系统性、全面性同样是微课必不可少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组成内容的“微课”,要求教师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将某个典型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出来的视频教学模式,这其中包括知识点导入、知识点的讲解、巩固练习等。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的把握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精益求精地制作微课,虽然仅仅是短短的十几分钟,许多教师可能需要准备上周甚至上月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整理,以及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等。微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对高校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地挑战。
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制作微课的主体,在制作微课时应当注意方法策略:
1.“微课”是以最佳学习效果为目的,以自主学习为形式,设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简短的时间完成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内容。因此,老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不是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现今,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日益多元化。因此,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教学,设计微课的内容和结构,最终达到微课提高高校课堂学习氛围、学习乐趣的目的。
2.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部分。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课程通常是50分钟的一节课,而“微课”的长度一般为10分钟左右,最长也不宜超过20分钟。我们应当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地控制“微课”的长度。通常“微课”视频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不宜过大,过大不利于流转。由于微课的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微课的课程容量相对比较微小,通常利用简洁、明确的结构和设计,来组织教学内容。因而为微课的内容比较容易表达,教学成果容易转化。同时,微课的传播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通过网上视频、手机传播、甚至利用微博进行讨论。
3. 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宽泛,一节课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与之相比就显得比较精简,但是“微课”想要讲授的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加具体,问题更加聚集,也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例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通常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通常来源于具体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可以包括重点强调、难点突破、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学习策略、教育教学观点等等,最好是具体的、真实的主题。
三、微课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
1. 首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随着网络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如何从海量信息中高效获取有用信息至关重要[2]。教师将一门45分钟的课程,去除繁琐冗长的铺垫,制作成一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从而使学生可以直接、快速、有针对性地获得所需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希望能够利用有限时间,学习自己最想学、最感兴趣、最需要的知识,微课的出现正好能够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接受知识,而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在自习室、校园里、甚至宿舍中利用网络上实现自主学习。借助互联网、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短小、内容集中、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便捷地获取知识。
2.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微课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的要求[3]。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强化以及巩固知识,因此,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进行探究性学习。
3.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是一种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微课突破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模式,客观地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制作出高水平的微课,高校教师需要参考大量资料,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4]。
4. 基于微课这一革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建设高校教师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了解其他教师在授课时的优点进行学习,而缺点进行改正。同时,亦可以让教师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和互动。这样在自己开展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难题。也可以让教师处于一个学习型的教学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效率。
四、我国微课实践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虽然微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全面普及的程度,同时我们现阶段的微课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有许多教师仅仅只是把原有的课程名改成微课名,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等,这些题目包含着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很难在10-20分钟内全部表达清楚的。这种把原先的授课内容照搬出来,录制出来的微课,也是微课失去了本来的初衷和目的。没有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选取适合的微课表现形式。同时,高校教师制作微课的时候,教学内容一般是采用了文字搭配讲解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或操作演示等辅助教学。这些现象,不仅反映了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折射出我们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而我们目前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求教育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能够深度地融合。这就要求微课的制作者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最终用镜头的语言更生动地将知识点展现出来。在国外广受赞誉的微课讲座,经常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授课者上场之前,制作团队要花好几个月与其共同打磨演讲内容、编排故事逻辑,以保证讲述内容既有深度又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国外的微课讲座,通常都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而目前,我们国内教师制作一节微课少则几天,多的也一般几周就将微课制作成功。缺乏精雕细琢的组织与制作,自然很难达到国际上广受赞誉的微课制作水平。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课可以与当前广泛流行的网络应用软件很好地结合,包括众多视频网站乐视、爱奇艺等,另外博客、微博、Facebook、等也是微课得以广泛传播的媒介。因此,在当今网络发展近况下,微课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p. 61-65.
2. 周冰, 刘芳, and 邓娟, 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 软件导刊, 2015. 14(4): p. 154-155.
3. http://baike.baidu.com/view/5982553.htm.
4. 吴旻倩, 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79: p.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