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46-1072/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120X
* 投稿网站
教师
《 教师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旬刊
主管单位: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主办单位:海南出版社
国内刊号:CN 46-1072/G4
国际刊号:ISSN 1674-120X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jiaoshizazhi@163.com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教师
主      编:古华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海南省海口市
定      价:12.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维普、龙源
社      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开发区建设三横路2号
邮政编码:570216
范文-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师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付辉,邵开丽
黄河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河南省 郑州市450063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黄河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高〔2011〕782号)
作者简介:付辉,男,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机教育教学;邵开丽(1976.6——),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现象,结合黄河科技学院的办学方针,树立了计算机专业“4大能力”培养的理念,提出并实践了“大运动量”编程训练的做法,并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
关键词:4大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运动量”编程训练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工科门类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有近 800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数60余万人。然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无法适应职业界需要的被动局面[1]。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不对接,导致很多人求职无门,同时,众多企业却招不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才。
黄河科技学院在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之初即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近几年来,学校提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学校成为首批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以后,计算机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改革目标及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于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院的体制机制灵活性的特点,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能力素质应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充分满足企业应用需求,能达到主流就业岗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强化学生4大专业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3]培养、推行“大运动量”编程训练、丰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思路。
2.改革内容及实践
2.1树立计算机“4大能力”培养理念
为实现满足主流就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几年建设,在全专业上下树立起了4大核心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等的培养理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即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包括小型程序设计与实现和大中型程序设计与实现两个部分;系统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和网络系统的构成等能力点。
2.2 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群
为实现改革的目标,我们对国内外本科课程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同时对郑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考查咨询。在这些调研考查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融合和规划,梳理了以下4个课程群:
(1)基础类课程群,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等。(2)软件基础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相关课程。(3)软件技术类课程群,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技术相关课程等。(4)硬件类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2.3推行“大运动量”编程训练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为了达到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我们创造性提出在4年本科教学中,推进“大运动量”编程训练。因此我们构建了“课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企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并把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及职业资格认证贯穿其中。
经过3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要求学生在大学本科4年内编程训练量最少达到2万行的指标,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代码量的分解:根据专业的特点,分别对各门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代码量分解,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达到的基本编程代码量。
(2)案例驱动教学:把实际项目经过组合和简化,分别添加到专业课程(比如C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等)中,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法,使学生不再把编程当成枯燥的东西,而是始终趣味盎然。
(3)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完成一件软件作品的创作。同时,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能力,本专业要求每个教师积极承担工程项目,分别组织5-7个学生形成软件开发小组,完成一个软件作品,以此带动全体学生。
(4)计算机学科竞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层次的学科竞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等,对成绩优良的学生予以表彰,并计入学生的创新性学分。
(5)全面深入校企合作:学校提供场地,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发挥我校联合企业联办基地的优势,成立软件企业联盟。依托专业发展的需要,实行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将该联盟建设成为具有软件实践技能功能、实习实训功能和教学功能的“校企一体化”基地。软件企业联盟吸纳15家左右软件企业参加,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运行管理小组,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全面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实现和社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4 丰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为了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入校外监督评价机制衡量教学效果,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帮助我们改进工作。采取的监督评价机制主要包括:
(1)对每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随机抽取进行外审,以考察毕业设计质量。
(2)每学年邀请企业和兄弟学校出试题,进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测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理论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测试结果,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改进教学。
(3)每学年组织本专业学生接受“企业第三方测试”,公司通过专业技能题目和个人素质及专业发展潜质题目,从能力和素质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试。经过笔试和面试,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进行审视、给出评价。
(4)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科竞赛。通过和兄弟院校的学生进行同台竞技的方式,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效,改正教学中的不足等。
(5)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类证书的认证考试,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
3. 结语
围绕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课程群、教学模式、“大运动量”编程训练、教学监督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较好地改变了满堂灌、工程实践欠缺、应用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近3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被评为郑州市示范专业、河南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本专业学生获得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一等奖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奖项80余项,毕业生中取得中级及以上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程序员等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达到20%以上,较充分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后续准备在毕业生跟踪调查方面开展工作,以完善第三方评价。
参考文献
[1]高巍巍,马宪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3期.
[2]房学军,马铁成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