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9000/G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711
* 投稿网站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 13-9000/G
国际刊号:ISSN 2095-6711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请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主      编:张茂斌 李淮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定      价:4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
社      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天苑路1号
邮政编码:050071
范文-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背景-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背景
吴宏伟
(衢州学院 社科部,浙江 衢州 324000)
本文为衢州学院2012年校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RY1212)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生态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JG201510)的研究成果。
摘要: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衢州最大的特色是优越的生态环境。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衢州地区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特点和衢州高校所处的生态和文化环境,采取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等有效途径与措施,实践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衢州高校  生态道德教育  现状与对策
Abstract: As a National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Quzhou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its fantas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Quzhou.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Quzhou. Tak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o consideration, it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theore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d practice to accomplis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Quzhou University;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2006年底,衢州市成为浙江省内为数不多的全区域及所有县(市、区)均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的地级市之一,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成为衢州的最大特色。要保护和建设好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除了政府在资金投入、法制建设、科研、宣传等方面做的工作外,还需要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道德。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在实现衢州地区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与问题
笔者对衢州两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态度和建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材料显示,当前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道德意识增强
笔者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曾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专题讲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平时关注环境问题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他们认为人应该敬畏自然、感受和爱护自然,应该通过道德和法律手段来约束自己的贪欲和行为……这些言论都说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增强。
2.具有强烈的生态求知欲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关注自身和社会发展,对生态问题也十分关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们对环境保护有一定了解,但很多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讲座中讲授相关知识,希望学校开展多种方式的科普活动和环保宣传活动。这表明,大学生对生态知识是感兴趣的,愿意提升自身的生态素养。
3.生态环境感知能力增强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的刺激下,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而且还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和对调查问卷分析中,都能感受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认知能力的增强,并能够理性地思考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同时,我们也从问卷中发现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看情况并不乐观。
1.生态道德知识浮于表面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态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是匮乏的。学生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一旦问题变得深入、具体,情况就会变得不容乐观。可见,生态知识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已经成为制约生态道德教育的软肋,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2.生态道德意识发展存在差异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发展受家庭、地域、经济状况、朋友圈以及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自然生态遭受的破坏更大,所以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对于自然的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感受程度比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更加深刻,反对环境污染、维护美丽家园的意愿更加强烈。另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生态意识也有差异,发展不平衡。
3.生态道德情感较为丰富,但缺少相应的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在自身生态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生态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在体验,包括生态敬畏感、责任感、亲和感等内容。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内心的生态道德情感较为丰富,但要将这种内心情感外化为个人行为时,大部分人选择逃避,在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上,大学生的自觉度不高。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令人担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高校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从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看,除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其它专业的学生鲜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生态道德教育和专业性学科教育基本上脱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人与自然关系”为内容的章节,但其内容较浅显,很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2.高校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时,更偏重理论讲授。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后又缺少相关的系统培训,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在其教学中很少会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所教学科内容的延伸,甚至是避而不谈,教师的忽视态度也会影响学生。
3.社会文化思潮冲击生态道德价值取向
受利益观念多样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许多大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越来越功利化,再加上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大学生把与生态道德相关的课程当成“辅课”、“无用的课”,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变得更加困难。
从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情况总体不容乐观,生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要使生态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结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路子。
二、衢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一)理论教育
生态道德知识是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的基础,所以必须夯实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理论基础。在高校,生态道德理论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
1.课堂教育
高校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生态道德教育,规划好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实现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1)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教学体系中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大多数高校尚未普及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生态道德内容渗透到现有的德育教学体系之中,如思想政治理论课。
(2)实行各学科渗透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应根据学科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展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挖掘其中的生态教育因素,找准专业知识与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在教学中起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3)开设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
自南宋初年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扈从宋高宗南渡后,孔氏南宗裔孙便在衢州世代居住,并以家族之势整体传承和躬行孔子思想,使得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浙西南地区得以广泛地传播,也形成了衢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本地高校可以从儒家文化资源中汲取生态保护思想,编制校本课程教材,并作为必修课程要求全校学生学习和研究。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也可以在修身养性中提升生态道德素质。
此外,学院还可以根据本校专业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还可以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生态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
2.网络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接受和使用网络的先锋群体,地方政府和高校可以集中衢州地区优质资源,创建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制作独具特色、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生态道德教育网页,把衢州生态市建设、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等内容编辑到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页上去,也可以通过评优评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制作生态道德教育网页,设立相关论坛,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环境熏陶
衢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生态优势十分明显,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更容易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产生纯朴的生态道德情感。学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学院通过南孔文化节、《论语》课、“学而”人文大讲堂、“学而社”学生社团、“学而”文化网站、孔庙社会实践基地等内容营造浓郁的儒学气息,区域生态文化和校园儒学文化共同作用,通过示范、熏陶、感染等影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养成。
(三)实践养成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需要理论教育和环境熏陶外,实践环节更为重要。学校可以结合多种形式和内容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生态道德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增强生态道德意志。例如,鼓励学生调查生存环境,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在课堂上集体讨论。通过亲身经历,大学生可以把生态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统一起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生态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加强个人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重大活动日,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了解生态道德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利用寒、暑假,组织以“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或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将校园环保与社区环保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生态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党曲楠.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4月
[2]周聪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调研报告——以海南省为例[J].学理论.2015(9)
[3]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思路的拓展与延伸[J].江苏高教.2015(4)
[4]德措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