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官方 国内统一刊号:CN 13-9000/G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711
* 投稿网站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级别:省级     分类:教育    周期:月刊
主管单位: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 13-9000/G
国际刊号:ISSN 2095-6711
收稿编辑:QQ /电话2880067970 / 0531-85701017
投稿邮箱:请在线投稿
期刊名称 (*)投稿期刊名称
文章标题 (*)投稿论文的题目
作者姓名 (*)只需填写通讯作者
作者电话 (*)方便编辑及时沟通
作者邮箱 (*)方便编辑做详细用稿答复
上传稿件 (*)限word文件
投稿附言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主      编:张茂斌 李淮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定      价:48.00元
收      录:知网、万方
社      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天苑路1号
邮政编码:050071
范文-也谈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也谈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衡晓刚
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213115
摘要:“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因为它是关于我们和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的,但是我们却不在历史当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历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引用教学实例论证了从时空到心理是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距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时空距离 心理距离 同化
一、一堂政治试验课引发的思考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中,政治老师采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展开教学。 “导入”部分,用“吃苹果”使学生明白了“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的哲学道理。“易混淆概念”的解析部分,进行“如何知道苹果是否有毒?”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弄清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的不同: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途径有两条,即实践和学习。举例教学法拉近了学生与政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 “生活处处是政治,生活处处是哲学”。政治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历史学科又如何呢?
“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因为它是关于我们和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的,但是我们却不在历史当中。”学生的话切中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过去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貌合神离。历史因记录人类过去的事情而远离学生当下的生活,学生亦因缺乏亲身体验而难以真正进入历史。
历史是否真得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当下的现实呢?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生活中的点滴都能找到历史的影子。但是,历史现象与现实事件的关联度却有浅有深,与学生生活更是有远有近。事实表明,历史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很长的时空距离和很远的心理距离的。那么,又如何缩短时空、心理距离,使学科知识与学生体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呢?
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距离的路径选择
《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美国的一节历史课谈起》[1]一文(《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2期)认为,“做中学”,如制作“个人的历史”,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但是,我认为,在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单就时间考虑,这无疑是一座空中楼阁,一朵镜中之花,只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与目标。我坚持认为,切合于高中实际的且便于操作的办法便是优化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下面结合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在时空上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所谓创设情境,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呈现具体的教学材料,虚拟或再现历史上的场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枯燥的事情趣味化,理性的事情感性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简单、形象、富有情感的材料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近距离”地感受“真实”的历史,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先据《行者无疆》的内容整编了一句话:“有一个词,叫 ‘伟大’,留给唯一的城市,叫‘罗马’!”并配以“古罗马圆形剧场”和“马其顿方阵”的图片。之后又引用了耶林的《罗马法的精神》中有关法律作用的一段话。
通过第一段材料,把学生的思绪牵到2500多年前的罗马。又通过两张图片和第二段材料,将学生置身于伟大的“罗马”。通过观察和想象,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罗马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竞技、军事方面,更体现在于罗马法上。
2、设置问题,不仅在时空上,而且在心理上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好的情境不仅别开生面,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在其中蕴含矛盾和疑惑,造成对学生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问题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心理需要,设置一些小切口、有梯度、目标明确的问题。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历史的引人之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智慧;并让学生明白,实际上我们无需远行去追寻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重难点是,“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教学时,可通过如下几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观察希腊地图,并呈现名人语录。
通过利用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希腊的时空距离,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古希腊的地理特征:三面环海,沿岸线曲折,然良港众多;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希腊人被分割在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在初步感知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会有疑问:这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有何关系?于是要进一步创设情境,并设置问题,逐步拉近学生与古希腊文明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体验到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深刻影响。
教学第二步:继续呈现名人语录,并配以大海的图片,同时设置问题:海洋文明塑造了希腊人怎样的民族性格?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思考海洋、商业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会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希腊民主政治的关系。
教学到此还没结束,学生会进一步疑问:自然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有必然的联系吗?难道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吗?于是要进一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教学第三步:呈现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地形图、呈现名人语录,并设置问题:古中国和古希腊分属于什么文明,这分别铸就了怎样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学生不仅在再现的情境中体察到了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明类型、民族性格,而且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觉察到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明类型、民族性格,这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影响”的认识也是真切的、深刻的。